赤誠感恩佛菩薩 大愿廣行護法路
——記河南佛教學院護法釋居士
作者:穎悟
2016年1月16日,在農歷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悟道之日子來臨之際,被人稱為“大菩薩”的河南佛教學院護法釋居士,在皈依佛門后第五次于每年此時供養學院,一輛面包車滿滿裝載著香燭、酥油、水果、米面、烙饃等物品,沐浴著冬日難得的和煦陽光歡喜而至。跑前跑后、忙上忙下之余,仍是一句“感恩佛菩薩”的話語,詮釋著她三年多來的發心和行愿。
“感恩佛菩薩”,是釋居士在河南佛教學院廣為人知的口頭禪,更是她心中堅定的信念。正是這一信念,使她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在護法路上精進不怠,其事跡感人至深,受到學院內外眾人的交口贊嘆。
釋居士出身于必有余慶的積善之家,其高齡祖母是坐著安詳往生的。宿緣善根,使釋居士天生慈悲心腸,在接觸佛法之前就經常做善事,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對需要幫助的人慷慨伸出援手。2012年6月,由于因緣巧合,釋居士首次來到河南佛教學院,遇到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居士并向其請教佛法。通過對佛理的初步了解后,認為佛法究竟圓滿,遂發心皈依佛門。由此,釋居士走上感恩佛菩薩、護法不退轉的智慧之路。
釋居士家境并不富裕,但為了表示心意已決,皈依儀式后即供養學院一萬元現金,不久又送來衣服、食品、紅包,接著開始對學院、僧侶的日常護持和供養。同年,在農歷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悟道的日子,供養學院臺灣酥油、香燭、水果、鮮花、食物等大量物品,此后年年如此,延續至今。
三年多來,釋居士宏愿護持學院,凡是佛教的節日以及中華傳統農歷節日,都會供養僧人衣服、日常用品,香燭、酥油、鮮花等供品,粽子、月餅、饅頭、水果等食品。每次來都是把經常租用的面包車塞得滿滿的,到學院卸車就走,甚至不在這里喝一口水。平時還總是聯系常住居士,詢問學院物資是否短缺,然后竭盡全力護持。對此,張居士除了“感恩佛菩薩”的口頭禪外,最常說的話是:“不能等我的錢用不完的時候再來供養、布施,哪怕是借錢、貸款也要這樣做。”
2013年春節前,近半個月的降雪,使學院距縣城1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冰溜水滑,許多車輛都不敢再上山。但就在這種情況下,釋居士卻抱起自己幾個月大的孩子雇車出發,帶著多種過年需要的物品來學院供養僧侶。下山后,司機師傅嚇得一頭汗,說:“早知道這樣,說什么我也不會出這趟車。”釋居士回憶路上的多次有驚無險,也是心有余悸:“幸虧有佛菩薩加持,否則真是難以想象。”這使她對“感恩佛菩薩”,又有了更深的體悟。
201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普賢行愿研修會在學院舉辦大型禪修活動,拜禪數量不足。釋居士事前得知這種情況后,要了學院所用禪墊的模版,立即趕往當地布匹市場尋找合適的布料和棕料。當晚忙到半夜,孩子在車上睡著了,別人駕駛的車輛又不小心撞到她租的車上,她顧不上管孩子,不得不先給別人修車。接著幾天不停地東奔西走,但由于要求高,一直找不到中意的禪墊所需材料。鑒于時間緊迫,她通過網絡直接聯系廠家,出高價加急制作了70套禪墊,快運至居住地后,親自雇車送到佛教學院禪堂門口,還隨車帶來多種水果和饅頭等供品。
三年多來,釋居士在注重個人修行、護法之外,還懷著自度度人的慈悲心,借助自己人緣好、善交際的優勢,引領相熟的領導、同事、客戶都來學佛,并經常帶他們來佛學院參訪、游覽,以此機緣讓他們更多地接觸佛法,培植福田。
一千多個日夜中,釋居士就是這樣以“感恩佛菩薩”為做事的信條,踐行著只去播種不問收獲、只管付出不計回報的菩薩精神,在自己選定的漫漫護法路上信步前行。一位常住居士跟她說:“阿彌陀佛,希望您能發心護持這個道場夠三年,就是功德圓滿了。”釋居士答:“只要佛教學院存在,我就一直護持到底。人正、法正、道場正,護法不護人。”還謙虛地說:“我自己的能力很渺小,做的還不夠好。”
釋居士的虔誠、真修、實干、謙恭,不知感動了多少信眾和大眾,但也受到一些親人和朋友們的誤解。對此,她不喜不驕、不嗔不怨,深信每人都自有宿緣、因果、福報,不管別人怎么議論、評價,自己都一心不動、矢志不渝地續寫著護法新傳。這讓人不禁想起2002年廣東云門寺新任方丈升座時,一代高僧佛源老和尚送給他的兩句話:“報佛深恩當拼命,赴湯蹈火頭不回”,豈不也是釋居士皈依佛門之后修為的生動寫照?對此,我們不僅要隨喜贊嘆,更應見賢思齊,在同樣的佛光普照之下,都來感恩佛菩薩,都來闊步護法路,相激相勵、相扶相持,共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