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醫大愛濟蒼生
河南佛教學院學僧 釋演幻
禪醫是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為僧人和眾生療治病痛,又可作接引的善巧方便之法。長期以來,禪醫和中國傳統的中醫相互影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世間出世間生活中都發揮著獨到作用。
佛陀住世的時候對醫方明十分精通 ,在《佛醫經》、《金光明經》、《化痔經》等經中,詳盡描述了生病原因及具體治療方案?!端帋熃洝犯切麚P藥師佛濟世救苦治病度人精神,以使眾生身心康健,得到終極解脫。印度的醫方明相當于現在所說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佛的一位弟子耆婆是王舍城中的名醫,對醫療方面有很大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后,禪醫、印醫與中醫的諸多特性推動著彼此間的快速良性融合。禪醫治病,施人以藥石,授人以佛法,身心兼顧;印醫的醫療理念與禪醫密切相關。而中醫在治病時十分重視調養心志的作用,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對此即有充分的論述,唐朝藥王孫思邈曾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可見中醫精神與佛陀之倡導是一致的,使禪醫和中醫得以很好地相互促進。晉代兼精儒、釋之道的名醫于法開,醫術中不乏禪醫影響;同時代的醫僧支法存,更以禪醫名滿天下。響徹天下的少林文化以禪武醫為精髓,形成“以禪統武,以武明醫,以醫通禪”之理念。福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現存最古老的開元寺,是藥師佛道場,于近代創辦出全國第一家規模較大的佛教醫院。安徽的三祖寺等地,也都設有禪醫。
地處桐柏山腹地的河南佛教學院,則有著獨具特色的禪醫課程和禪醫機構。這里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里,張仲景的巨著《傷寒雜病論》被稱為中醫“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圣書”,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里地形多樣,是許多中草藥材的原生區,種類豐富,品質地道,藥效顯著;這里又是佛教禪宗臨濟白云系開創地,天地鐘秀,佛脈深厚,高僧輩出。在此地理人文俱佳之地孕育出的禪醫,真可謂道經千載,澤被十方。
學院開設的禪醫課程,由禪醫僧源開法師執教。他佛學造詣深厚,善解禪法,師從數位老中醫潛心究研二十余載,理論與醫療經驗十分豐富,認為治病養生要適當運動、堅持素食、靜心寡欲、懺悔業障、調和四大,外調身、內調心,身心結合,輔之以藥,已為甚多僧俗除病解難。在課堂上,他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祖國傳統中醫知識,獨到地詳述自己的實踐經驗,巨細不漏地傳授遵古的配伍方劑。還多次帶領我們登上學院后山,有時遠及太白頂、田王寨等深山處,實地指導我們尋找、辨認、采挖各種藥草,詳解藥效功用,教導我們潛心學佛深悟禪法,善于解除自身病苦助益修行,以所學所悟慈悲度眾。教課修學之余,他經常在桐柏山四處采藥,爬山攀巖,歷經艱辛掌握第一手資料,嚴謹地制作出諸多珍稀草藥標本。
作為立志慈悲修為、發心續佛慧命的學僧,我經過慎思求悟、身體力行后,深切認識到學院的特色禪醫,具體踐行著佛陀教導的救苦、濟世、度人之精神。愿我們在修行的同時,獲更多善巧之法,發大心令眾生得大利益乃至徹底解脫。如此實為善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