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明在中國漢地的傳承.早在北魏泰常六年(421年)前后,在印度僧人所譯《大般涅盤經》中已有古因明的五支式。后又有真諦等譯出《方便心論》、《回諍論》、《如實論》等古因明著作。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從印度回國時帶回因明論36部,并譯出陳那《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在漢地稱之為大論和小論,成為漢傳因明的基本經典。初唐時玄奘門人競相為此二論作疏,在佛教界因明研習蔚然成風,流傳下來的主要著作有文軌《莊嚴疏》、神泰《理門述記》以及窺基《因明大疏》等。窺基門人慧沼著有《因明義斷》、《因明入正理論義篡要》等,慧沼弟子智周著《因明論疏前記》、《后記》、〈抄略記〉。道邑有〈義范〉(已佚),道獻有〈義心〉(已佚)。另外,義凈也譯有陳那〈集量論〉、〈因明正理門論〉和〈觀所緣論釋〉三部因明著作,但多已佚。玄奘弟子和譯經班子中有許多朝鮮來華僧人,如圓測開創了法相宗的西明系,圓測弟子道征回國后著有〈因明入正理論疏〉等著作,道征又傳太賢,太賢有〈因明論古跡〉等。玄奘弟子順憬有〈因明入正論抄〉,元曉有〈瑜伽論中實〉等因明著作,正是通過他們,因明東漸朝鮮。因明在日本的傳播是通過玄奘及智周的日本門人進行的,玄奘弟子日僧道昭歸國后開創了日本的法相宗,使稱南寺傳。日僧玄方從智周就學,回國后創立了日本法相宗的北寺傳,因明也隨之傳入日本。在中國本土,自唐武宗會昌滅佛之后,法相宗一蹶不振,因明也隨之衰落,到了明清幾成絕學。而在日本,因明卻長傳而不衰,因明注疏多達幾十種,較著名如秋筱善山珠《因明論疏明燈抄》、鳳譚《因明入正理論端源記》等。近代由楊文會從日本重新迎回《大疏》而開啟漢地因明的復蘇。與印度因明把知識論、邏輯、辯論學三者并舉的傳統不同,痕傳因明是把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的“八門二益”為基本筐架,構成一個論辯邏輯的體系。在義理上,玄奘在翻譯中對因三相新增“定”“遍”等限制詞,進一步明確概念間的外延關系。對“簡別”方法作了概括,區分了分別用于立論、駁論和兩者兼具的自、他、共三種比量。對宗因雙同雙異品,宗有法、法相互差別及除宗有法等問題作了專門探討,并且豐富了因明的過失論,在《大疏》中對宗的過失分類就多達二千多種,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漢傳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