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默照禪、看話禪和念佛禪
——對“宗內分歧和禪凈一如”的辨析
河南佛教學院 釋克能
摘 要:宋代禪宗內部就呈現出默照禪和看話禪的分歧,在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是曹洞宗與臨濟宗的辯難。另一方面,禪宗與凈土宗又有融會趨勢,這就是禪凈雙修的出現。這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入了知中國禪宗以及禪凈雙修的傳承發展的概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線索,也同時對我們學佛者修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默照禪 看話禪 念佛禪
一、緒言
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起源于天竺國(古印度),繼而于兩漢之際始傳于東土,歷經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傳承與發展,直至唐武宗會昌法難時,雖仍具體而微地繼承了唐代以來的宗派佛教發展,各宗也尚有中興及續存(“祖述”的意思即在此),然基本上已元氣大傷(此則不同于北周的滅法,反而促成了隋、唐的佛教發達),其佛教氣勢已大不如前。此期各宗派中較不受教理研究所限,而傾向于實踐的襌、凈二宗,則漸漸地興盛起來,并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代表地位。而南宋偏安,江南佛教雖仍保持一定盛況,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發展,除禪、凈兩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遠非昔比。而禪宗不立文字,不重經論,故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凈土宗強調稱名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簡單易行,且北寧以后禪教僧人又多歸宿凈土,故能綿延相續,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曹洞宗在唐代甚是興旺,甚至可以說超過了云門宗和臨濟宗。但到了宋代,則逐顯衰微,僅有云居道膺禪師(公元?一902年)一系(洞山弟子)綿延不絕。然而再到大陽警玄——投子義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弘智正覺等禪師諸代傳承與發展,又由衰落轉為振興。
弘智正覺禪師提倡默照禪,與臨濟宗楊歧派大慧宗杲禪師所倡導的看話禪并行開世,很有影響。而弘智正覺禪師和大慧宗杲禪師之際,均已是在南宋時期了。
曹洞宗在唐代甚是興旺,甚至可以說超過了云門宗和臨濟宗。但到了宋代,則逐顯衰微,僅有云居道膺禪師(公元?一902年)一系(洞山弟子)綿延不絕。然而再到大陽警玄——投子義青——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弘智正覺等禪師諸代傳承與發展,又由衰落轉為振興。
弘智正覺禪師提倡默照禪,與臨濟宗楊歧派大慧宗杲禪師所倡導的看話禪并行開世,很有影響。而弘智正覺禪師和大慧宗杲禪師之際,均已是在南宋時期了。
二、默照禪
弘智正覺 (公元1090一1157年),明州(浙江鄞縣東)人,俗姓李。他11歲出家,出家時對祖父(李寂)發誓:“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注1)”后因在明州天童寺住持30多年,又稱天童正覺。他著有《默照銘》和《坐禪箴》等,著重闡述默照的禪法。
所謂默照禪:就是修禪者要靜靜打坐,默然內觀,透過這個方便,去掉一切妄念,徹見諸法本源,達到廓然忘像,皎然瑩明的境界。他的《默照銘》不算長,全錄在此;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所謂默照禪:就是修禪者要靜靜打坐,默然內觀,透過這個方便,去掉一切妄念,徹見諸法本源,達到廓然忘像,皎然瑩明的境界。他的《默照銘》不算長,全錄在此;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嶠。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遠。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用照中。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用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撾涂毒鼓。
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撾涂毒鼓。
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里出身,枝頭結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
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
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默照理圓,蓮花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鵝擇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頂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羅臂。
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
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
當機有準,大用水勤。寰中天架,塞外將軍。
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去諸方,不要賺舉。(注2)
《默照銘》表明,默照禪是把默與照相結合的禪法。默,是按照傳統坐禪的要求進行觀修。照,則是反身內照(回光返照)。由于默與照相結合,才不致于變成呆若木雞的純然靜態。所以,反對“默中失照”和“照中失默”。默照與天臺宗的止觀相似。正如《坐禪箴》說:
《默照銘》表明,默照禪是把默與照相結合的禪法。默,是按照傳統坐禪的要求進行觀修。照,則是反身內照(回光返照)。由于默與照相結合,才不致于變成呆若木雞的純然靜態。所以,反對“默中失照”和“照中失默”。默照與天臺宗的止觀相似。正如《坐禪箴》說: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注3) 這里不妨對《坐禪箴》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坐禪箴》,就是坐禪的箴言;它是對坐禪人的忠告,對坐禪人的金玉良言。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
佛佛是指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十方的佛,它的根本點就是明心見性的清凈心,清凈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佛與佛之間,彼此心、性相通,這叫要機。而祖師們雖然經過一重一重的悟境,不論是大悟、小悟,但尚未成佛,在成佛的過程,還有機關的要領、要點、樞紐要開,用什么開?就是用“默照”。如同陰電、陽電一接觸時,就會打雷閃光;祖師們已經知道如何接觸心、性,所謂觸機而悟,機就是心性,碰到它、觸到它時,自然就會開悟。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事,就是相對之境界。有事、無事都是事,有念、無念都是執著;但是,心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觸有事,不觸無事,并不等于是無知的人或死去的人,實際上,“不觸事”就是講默,“而知”是照。
緣,是指境界。外的境界及內的境界,外境界是對身外環境而產生之心理現象,內境界是指自己內心的思想,像回憶、記憶、猜測、推敲、思考等。既不緣外境,也不緣內境,而境界是清楚、明朗,如同鏡子一般,鏡子本身并沒想照什么東西,但是,在鏡子前出現的任何東西,均可被照映到鏡中。此處指心就像一面鏡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沒有對內、對外一切現象之執著及分別,故稱“不對緣面照”。
這二句話,都是默中有照、照中有默。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
不對緣而起,其照自妙。”
因為不觸事,所以照的功能很強;因為默,所以照的功能更微細。譬如說,當我們用肉眼來看風景時,一眼望出去,不可能將每一點、每一個人,甚至眉毛、汗毛都在視野的范圍之內,為什么呢?第一是肉眼遲鈍,第二是我們的頭腦本身有分別心,對某部份有興趣、或者沒興趣;然而,用高性能照相機的鏡頭來照來,在很短的幾分之一秒時間內,可以將鏡頭內的每一樣東西清清楚楚的拍攝進去。因此,當心沒有主觀的自我時,才能接觸到佛性。從現象的表面是看不到佛性的,對現象不起執著分別后就看到佛性,也就能看到清凈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這就是微。
“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是同樣的意思,上面一句的“不對緣”是指默,下面一句是照的功能微妙。默時不接觸事,知道得更多,照時不對著任何事物攀緣,照得更透徹,悟境也更深。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
其照自妙,曾無豪忽之兆。”
這進的是默照的功能,因為沒有一點分別的念頭,才能將佛性體驗得那么清楚,雖然在照時,佛性是如此透徹、如此微妙,但是,沒有一絲一豪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沒有可以講給他人聽的,沒有讓你有東西留在心中的。佛性就是這個涅盤妙性,也是絕對的空性。
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這二句是接著前句連下來的,反覆地將默照時沒有分別之念頭,講得更透徹。心中沒有單數、偶數之分別,但是很清楚,這是一個或者是二個。譬如說,這里有二個茶杯,當在用默照時,不會說它是二個茶杯,只是很清楚的有東西在那里,但沒有一個或二個茶杯之分別,其實,杯子只是個名詞,連這個東西是杯子的念頭都不需要有。
一切都是有的,但是不給它名字、不給它好壞、不給它左右、不給它上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要引起執多執少、執有執無的煩惱。知而不執著,對其他人來講,還是要有名字,就像有男眾、女眾、東方人、西方人,別人問我這是什么人時?我很清楚這是男人、女人,那是東方人、西方人,但是對正在用功修行的那個人來說,不必有這些分別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時,就是不平等的,而是差別心,也就見不到佛性了。
“曾無豪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沒有現象,沒有痕跡;因為沒有痕跡所以無取,沒有想要什么或舍棄什么。但是,是否需要喝茶、睡覺、吃飯呢?生活必需品當然要呀!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照樣要做。不過要歸要,做歸做,心中不留善不善等許多思量。就如鳥在空中飛過了之后,不會留下一絲痕跡。這里的“了”,就是什么事情都照樣的做,隨時的了。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
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這四句詩的表面有水、有魚、有天空、有飛鳥,其實是形容默照禪的悟境。“水清徹底兮”,實際上根本看不到不,也可以說沒有水。“魚行遲遲”,并不是魚游得慢,而是在時間上等待……等待……始終沒有看到魚游出來。
“空闊莫涯兮”,好像有一個無限的空間,其實,既然是無涯,空間并不存在。“鳥飛杳杳”,在這無涯的空間之中,往四處八方乃至十方,深遠的望出去,連一只飛鳥的蹤跡都已經不見了。這是說的既無空間,也無飛鳥。
這首詩,描寫在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是那么地寧靜,當然也沒有自我中心執著。魚和水、鳥和空,都是相對的境,它的境界就是默照同時。如果還沒有到那樣的層次,也許,一望出去,水底好多魚,水卻是渾的;天上好多鳥,空中卻有烏云。想看魚時,結果同現了螃蟹;想等鳥時,結果看到了飛機。
佛佛是指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還有十方的佛,它的根本點就是明心見性的清凈心,清凈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佛與佛之間,彼此心、性相通,這叫要機。而祖師們雖然經過一重一重的悟境,不論是大悟、小悟,但尚未成佛,在成佛的過程,還有機關的要領、要點、樞紐要開,用什么開?就是用“默照”。如同陰電、陽電一接觸時,就會打雷閃光;祖師們已經知道如何接觸心、性,所謂觸機而悟,機就是心性,碰到它、觸到它時,自然就會開悟。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事,就是相對之境界。有事、無事都是事,有念、無念都是執著;但是,心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觸有事,不觸無事,并不等于是無知的人或死去的人,實際上,“不觸事”就是講默,“而知”是照。
緣,是指境界。外的境界及內的境界,外境界是對身外環境而產生之心理現象,內境界是指自己內心的思想,像回憶、記憶、猜測、推敲、思考等。既不緣外境,也不緣內境,而境界是清楚、明朗,如同鏡子一般,鏡子本身并沒想照什么東西,但是,在鏡子前出現的任何東西,均可被照映到鏡中。此處指心就像一面鏡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沒有對內、對外一切現象之執著及分別,故稱“不對緣面照”。
這二句話,都是默中有照、照中有默。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
不對緣而起,其照自妙。”
因為不觸事,所以照的功能很強;因為默,所以照的功能更微細。譬如說,當我們用肉眼來看風景時,一眼望出去,不可能將每一點、每一個人,甚至眉毛、汗毛都在視野的范圍之內,為什么呢?第一是肉眼遲鈍,第二是我們的頭腦本身有分別心,對某部份有興趣、或者沒興趣;然而,用高性能照相機的鏡頭來照來,在很短的幾分之一秒時間內,可以將鏡頭內的每一樣東西清清楚楚的拍攝進去。因此,當心沒有主觀的自我時,才能接觸到佛性。從現象的表面是看不到佛性的,對現象不起執著分別后就看到佛性,也就能看到清凈的本心和涅盤的妙性,這就是微。
“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是同樣的意思,上面一句的“不對緣”是指默,下面一句是照的功能微妙。默時不接觸事,知道得更多,照時不對著任何事物攀緣,照得更透徹,悟境也更深。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
其照自妙,曾無豪忽之兆。”
這進的是默照的功能,因為沒有一點分別的念頭,才能將佛性體驗得那么清楚,雖然在照時,佛性是如此透徹、如此微妙,但是,沒有一絲一豪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沒有可以講給他人聽的,沒有讓你有東西留在心中的。佛性就是這個涅盤妙性,也是絕對的空性。
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
這二句是接著前句連下來的,反覆地將默照時沒有分別之念頭,講得更透徹。心中沒有單數、偶數之分別,但是很清楚,這是一個或者是二個。譬如說,這里有二個茶杯,當在用默照時,不會說它是二個茶杯,只是很清楚的有東西在那里,但沒有一個或二個茶杯之分別,其實,杯子只是個名詞,連這個東西是杯子的念頭都不需要有。
一切都是有的,但是不給它名字、不給它好壞、不給它左右、不給它上下;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要引起執多執少、執有執無的煩惱。知而不執著,對其他人來講,還是要有名字,就像有男眾、女眾、東方人、西方人,別人問我這是什么人時?我很清楚這是男人、女人,那是東方人、西方人,但是對正在用功修行的那個人來說,不必有這些分別心;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時,就是不平等的,而是差別心,也就見不到佛性了。
“曾無豪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沒有現象,沒有痕跡;因為沒有痕跡所以無取,沒有想要什么或舍棄什么。但是,是否需要喝茶、睡覺、吃飯呢?生活必需品當然要呀!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照樣要做。不過要歸要,做歸做,心中不留善不善等許多思量。就如鳥在空中飛過了之后,不會留下一絲痕跡。這里的“了”,就是什么事情都照樣的做,隨時的了。
“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
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這四句詩的表面有水、有魚、有天空、有飛鳥,其實是形容默照禪的悟境。“水清徹底兮”,實際上根本看不到不,也可以說沒有水。“魚行遲遲”,并不是魚游得慢,而是在時間上等待……等待……始終沒有看到魚游出來。
“空闊莫涯兮”,好像有一個無限的空間,其實,既然是無涯,空間并不存在。“鳥飛杳杳”,在這無涯的空間之中,往四處八方乃至十方,深遠的望出去,連一只飛鳥的蹤跡都已經不見了。這是說的既無空間,也無飛鳥。
這首詩,描寫在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是那么地寧靜,當然也沒有自我中心執著。魚和水、鳥和空,都是相對的境,它的境界就是默照同時。如果還沒有到那樣的層次,也許,一望出去,水底好多魚,水卻是渾的;天上好多鳥,空中卻有烏云。想看魚時,結果同現了螃蟹;想等鳥時,結果看到了飛機。
核心的問題,是在于能否做到沒有“分別之思” (分別意識)。如果做到沒有分別心,便能定于一;電就不會有取舍,便能透徹自在。這就是定與慧的統一。
宏智正覺禪師有時更通俗地說:“默照禪“沒有多少言語,默默地便是。”“你問其間卜度,虛而靈,空而妙。”
默照禪并非天童正覺的獨創,早有歷史淵源。菩提達摩就是以“壁觀”作為安心法門,后世有把達摩禪稱為壁觀禪的。北方神秀大師也是主張長坐不臥,看心看凈。只有南方慧能六祖大師一系反對機械坐禪。從默照禪出現來看,曹洞宗傳到天童正覺禪師時,已經不完全是慧能大師所傳出的禪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回到傳統坐禪一類的禪法。天童如凈禪師更是主張,參禪者用不著燒香、禮拜、念佛、看經,只要一味打坐,便是和佛祖相見的時節,這就走得更遠了。
宏智正覺禪師有時更通俗地說:“默照禪“沒有多少言語,默默地便是。”“你問其間卜度,虛而靈,空而妙。”
默照禪并非天童正覺的獨創,早有歷史淵源。菩提達摩就是以“壁觀”作為安心法門,后世有把達摩禪稱為壁觀禪的。北方神秀大師也是主張長坐不臥,看心看凈。只有南方慧能六祖大師一系反對機械坐禪。從默照禪出現來看,曹洞宗傳到天童正覺禪師時,已經不完全是慧能大師所傳出的禪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回到傳統坐禪一類的禪法。天童如凈禪師更是主張,參禪者用不著燒香、禮拜、念佛、看經,只要一味打坐,便是和佛祖相見的時節,這就走得更遠了。
三、話頭禪
由于默照禪同曹溪南宗禪相去甚大,便遭到臨濟宗人大慧宗杲禪師的激烈反對,把它斥為:“默照邪禪”。
宗杲禪師說:“今時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狙地休來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殊失祖師方便,錯指示人,教人一向虛生浪死。(注4)”:這是說,默照禪法不能使人開悟,反而使參禪者“轉加迷悶”,而且是“殊失祖師方便”,把曹溪禪的禪法丟了。
禪師接著又說:“近年以來,有一種邪師說默照禪,教人十二時中是事莫管,休來歇去,不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為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卻見省力,便以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為極則。(注5)”:這就指出了默照禪發展的社會基礎,它適合于一般士大夫“厭惡鬧處”,希望通過在清靜的地方打坐,解除一時的煩悶,并不冀求“妙悟”。
宋代,士大夫參禪的人很多。對這種現象,宗杲禪師有一段打中要害的分析。他說:“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于世事上不如意,到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云智惠。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惠,欲出生死,無有是處。(注6)”禪師之所以說那些士大夫喜歡默照禪,說他們“不求妙悟”,原因是在這里:僅僅是為“世事上不如意”而參禪。
宗杲禪師反對默照禪,是為了提倡看話禪。
大意宗杲禪師 (亦稱徑山宗杲,公元:1089-1163年),宣州寧國(安徽宣城縣)人,俗姓奚。小時候頗頑皮,12歲于鄉校念書,與同學相互拋擲硯臺,誤中老師帽子,“罰金而歸”。從此決心出家,說“大丈夫讀世間書,曷若究出世法!”到東山慧云院出家。曾參學曹洞宗禪師,盡得洞下宗旨。后來,由于不滿意曹洞宗的修持方法,便轉到臨濟宗楊歧派圓悟克勤禪師門下,成了臨濟宗的禪師。
那個時候,編語錄、公案,寫頌古、評唱之風很盛。如上章所述,他的師父圓悟克勤禪師就是《碧巖錄》的編撰者,影響很大。宗杲禪師對此也不滿意。他認為直接從這些公案、語錄上求理解,還不能看到祖師的真面貌,還不能自識本性而得悟。同時,他又反對默然寂照的默照禪。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得悟呢?他提倡“看話禪”,或稱“看話頭”。也就是從眾多公案中加以精選,并把選出的公案再加以精煉,即僅僅從公案中找出某個簡單語句或語詞,稱之為“話頭”,作為題目,由學者進行不斷地參究(思考),久而久之,便能突然得悟。
禪師經常提到的一些話頭是:云門的“須彌山”,趙州的“狗子無佛性”,云門的“乾屎橛”等等。
以“狗子無佛性”為例。和尚問趙州從諗:“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回答:“無”。他曾多次提起這個公案??丛挾U,就是從這個公案中把無字取出來,單獨參究。怎么參究呢?“須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樂時,應用酬酢時,總是提撕時節。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心頭恰如一團熱鐵相似,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舍,忽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便能‘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注7)”
宗杲禪師說:“今時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狙地休來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殊失祖師方便,錯指示人,教人一向虛生浪死。(注4)”:這是說,默照禪法不能使人開悟,反而使參禪者“轉加迷悶”,而且是“殊失祖師方便”,把曹溪禪的禪法丟了。
禪師接著又說:“近年以來,有一種邪師說默照禪,教人十二時中是事莫管,休來歇去,不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為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卻見省力,便以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為極則。(注5)”:這就指出了默照禪發展的社會基礎,它適合于一般士大夫“厭惡鬧處”,希望通過在清靜的地方打坐,解除一時的煩悶,并不冀求“妙悟”。
宋代,士大夫參禪的人很多。對這種現象,宗杲禪師有一段打中要害的分析。他說:“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半退。于世事上不如意,到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意,則便罷參。為無決定信故也。禪乃般若之異名,梵語般若,此云智惠。當人若無決定信,又無智惠,欲出生死,無有是處。(注6)”禪師之所以說那些士大夫喜歡默照禪,說他們“不求妙悟”,原因是在這里:僅僅是為“世事上不如意”而參禪。
宗杲禪師反對默照禪,是為了提倡看話禪。
大意宗杲禪師 (亦稱徑山宗杲,公元:1089-1163年),宣州寧國(安徽宣城縣)人,俗姓奚。小時候頗頑皮,12歲于鄉校念書,與同學相互拋擲硯臺,誤中老師帽子,“罰金而歸”。從此決心出家,說“大丈夫讀世間書,曷若究出世法!”到東山慧云院出家。曾參學曹洞宗禪師,盡得洞下宗旨。后來,由于不滿意曹洞宗的修持方法,便轉到臨濟宗楊歧派圓悟克勤禪師門下,成了臨濟宗的禪師。
那個時候,編語錄、公案,寫頌古、評唱之風很盛。如上章所述,他的師父圓悟克勤禪師就是《碧巖錄》的編撰者,影響很大。宗杲禪師對此也不滿意。他認為直接從這些公案、語錄上求理解,還不能看到祖師的真面貌,還不能自識本性而得悟。同時,他又反對默然寂照的默照禪。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得悟呢?他提倡“看話禪”,或稱“看話頭”。也就是從眾多公案中加以精選,并把選出的公案再加以精煉,即僅僅從公案中找出某個簡單語句或語詞,稱之為“話頭”,作為題目,由學者進行不斷地參究(思考),久而久之,便能突然得悟。
禪師經常提到的一些話頭是:云門的“須彌山”,趙州的“狗子無佛性”,云門的“乾屎橛”等等。
以“狗子無佛性”為例。和尚問趙州從諗:“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回答:“無”。他曾多次提起這個公案??丛挾U,就是從這個公案中把無字取出來,單獨參究。怎么參究呢?“須是行也提撕,坐也提撕,喜怒哀樂時,應用酬酢時,總是提撕時節。提撕來,提撕去,沒滋味,心頭恰如一團熱鐵相似,那時便是好處不得放舍,忽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便能‘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注7)”
一個“狗子無佛性”的“無”字,除了吃飯、睡覺,時刻不斷地提斯(提醒),這樣,便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這個“無”字上了,其他心念全部排除在外。但是,這樣提撕下去,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疑情”。懷疑什么呢?“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廝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注8)”
不是要求參禪者在任何其他事情起懷疑,僅僅是在“無”字上起懷疑。疑來疑去,怎樣解決呢?這個疑問同普通的疑問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通常,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有了問題,便去思考它,研究它,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是運用事實和邏輯的方法去回答。對于話頭的懷疑,不是運用普通“心意識”的方法(即邏輯方法)去解決的。“錄常聰明人才聞舉起(指舉出“狗子無佛性”),便以心意識領會,博量引證,要說得有分付處。殊不知不容引證,不容博量,不容以心意識領會??v引證得,博量得,領會得,盡是髑髏前情識邊事,生死岸頭定不得力。(注9)”
是否可以向別人詢問呢?不要問人。好比一個人吃飯,自己飽未飽,不應問別人。“吃到飽足處,自不生思食想矣。(注10)”
既不能問別人,又不能用尋常“心意識”領會,怎么辦呢?“……看來看去(指看話頭),覺得沒巴鼻(意指沒根據),沒滋味,心頭悶時,正好著力,切忌隨它去,只這悶處,便是成佛作祖,坐斷天下人舌頭處也。不可忽,不可忽。”(注11)“只這悶處”,如同吞了一個熱鐵丸子,咬了咬不破,吐又吐不出,“忽然心無所之”,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心理和思維上的轉變,即從根本上拋棄日常的“心意識”,或以二元對立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方式,轉到超越二元對立的智能上來;也可以說是躍進到頗具有直覺性的心靈領域。這就是開悟。宗杲說,“禪乃般若之異名”。通過參究話頭,經過“無滋味”、“心無所之”,似乎走投無路時,最后,干脆拋棄尋常的心意識和普通邏輯的思維,便一下子進入非邏輯的心靈領域,這不就是般若嗎”這不就是心靈的突變嗎?這不就是頓悟嗎?而這一切,都是透過最簡單的一個“無”字的參究達到的。
這里有四個環節:(1)選擇一個“無義味”的話頭;(2)堅持參究下去,提撕下去,不可停止;(3)產生疑情,走到“心無所之”的狀態;(4)無可奈何,突然拋棄原來普通的心理和思維方式(杜塞二分對立或分別意識),一躍而進入般若思維和心理狀態。
這是運用一則話頭,引導參禪者自己去參究,去提撕。由于參究的話頭本身無法用普通思維方式解釋或解決(它們是一些無意義的話語),便逼著自己發生心靈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也就是“自識本性”的過程。
宗杲禪師的看話禪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禪宗初期,師資傳受、賓主酬唱,就已經隱含著參究話頭的意味。黃檗禪師就有“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的名言。他早已把“狗子無佛性”的無字作為重要話頭來參究。他說:“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往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注12)楊歧派的五祖法演,也在宗杲之前談到趙州“無”字公案,說:“老僧尋常只舉個無字便休。爾若透得這一個字,天下人不奈爾何。爾諸人作么生透?還有透得徹底么?有則出來道看。我也不要爾道有,也不要爾道無,也不要爾不有不無。爾作么生道?”(注13)不道有,不道無,也不得道“不有不無”,一切可能有的邏輯答案都被排除了,被逼上了絕路,最后只好發生心理、思維上的大轉變,達到“看話頭”的結果。
但是宗杲禪師比他的先輩更自覺和更多地提倡看話頭,并把它同一般地公案評唱和默照禪對立起來,強調它的特殊重要地位。
還有一點,宗杲禪師雖然反對“頌古”、“評唱”一類的文字禪,但并不反對任何關于禪的文字著作。他撰有《正法眼藏》六卷,另外還有“法語”、“書問”和“語錄”。實質上,他反對的是單純從文字上去理解禪,主張繼承自識本性的頓悟禪法,提倡“看話禪”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那么看話禪和默照禪果然火水不相容嗎?其實未必。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看話與默照,究竟何者優而何者劣,很難說。大致而言,修行的方法,可有松與緊的兩門,平常生活緊張,心神勞累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松馳;平日生活懶散,心神浮動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緊張。而大慧宗杲的公案話頭,逼拶緊迫,正是用的緊法;宏智正覺的默照靈然,正是用的松法。”(注14)
是否可以向別人詢問呢?不要問人。好比一個人吃飯,自己飽未飽,不應問別人。“吃到飽足處,自不生思食想矣。(注10)”
既不能問別人,又不能用尋常“心意識”領會,怎么辦呢?“……看來看去(指看話頭),覺得沒巴鼻(意指沒根據),沒滋味,心頭悶時,正好著力,切忌隨它去,只這悶處,便是成佛作祖,坐斷天下人舌頭處也。不可忽,不可忽。”(注11)“只這悶處”,如同吞了一個熱鐵丸子,咬了咬不破,吐又吐不出,“忽然心無所之”,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心理和思維上的轉變,即從根本上拋棄日常的“心意識”,或以二元對立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方式,轉到超越二元對立的智能上來;也可以說是躍進到頗具有直覺性的心靈領域。這就是開悟。宗杲說,“禪乃般若之異名”。通過參究話頭,經過“無滋味”、“心無所之”,似乎走投無路時,最后,干脆拋棄尋常的心意識和普通邏輯的思維,便一下子進入非邏輯的心靈領域,這不就是般若嗎”這不就是心靈的突變嗎?這不就是頓悟嗎?而這一切,都是透過最簡單的一個“無”字的參究達到的。
這里有四個環節:(1)選擇一個“無義味”的話頭;(2)堅持參究下去,提撕下去,不可停止;(3)產生疑情,走到“心無所之”的狀態;(4)無可奈何,突然拋棄原來普通的心理和思維方式(杜塞二分對立或分別意識),一躍而進入般若思維和心理狀態。
這是運用一則話頭,引導參禪者自己去參究,去提撕。由于參究的話頭本身無法用普通思維方式解釋或解決(它們是一些無意義的話語),便逼著自己發生心靈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也就是“自識本性”的過程。
宗杲禪師的看話禪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禪宗初期,師資傳受、賓主酬唱,就已經隱含著參究話頭的意味。黃檗禪師就有“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的名言。他早已把“狗子無佛性”的無字作為重要話頭來參究。他說:“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往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注12)楊歧派的五祖法演,也在宗杲之前談到趙州“無”字公案,說:“老僧尋常只舉個無字便休。爾若透得這一個字,天下人不奈爾何。爾諸人作么生透?還有透得徹底么?有則出來道看。我也不要爾道有,也不要爾道無,也不要爾不有不無。爾作么生道?”(注13)不道有,不道無,也不得道“不有不無”,一切可能有的邏輯答案都被排除了,被逼上了絕路,最后只好發生心理、思維上的大轉變,達到“看話頭”的結果。
但是宗杲禪師比他的先輩更自覺和更多地提倡看話頭,并把它同一般地公案評唱和默照禪對立起來,強調它的特殊重要地位。
還有一點,宗杲禪師雖然反對“頌古”、“評唱”一類的文字禪,但并不反對任何關于禪的文字著作。他撰有《正法眼藏》六卷,另外還有“法語”、“書問”和“語錄”。實質上,他反對的是單純從文字上去理解禪,主張繼承自識本性的頓悟禪法,提倡“看話禪”正是為了這個目的。
那么看話禪和默照禪果然火水不相容嗎?其實未必。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看話與默照,究竟何者優而何者劣,很難說。大致而言,修行的方法,可有松與緊的兩門,平常生活緊張,心神勞累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松馳;平日生活懶散,心神浮動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緊張。而大慧宗杲的公案話頭,逼拶緊迫,正是用的緊法;宏智正覺的默照靈然,正是用的松法。”(注14)
四、行道念佛 禪凈雙修
除了默照禪和看話禪外,還有主張念佛禪的,永明延壽禪師就是這個主張。
永明延壽禪師 (公元904—975年),是五代和宋初的人。家在浙江余杭(杭州),俗姓王。他出家后,先是熱衷于天臺宗的禪定,后在法眼宗的天臺德韶禪師門下學禪。德韶禪師很器重他,“密授玄旨”,所以屬于法眼宗人。后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在明州(浙江鄞縣東)雪竇寺弘法。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吳越王錢弘俶得知他法席隆盛,請他重建杭州靈隱寺,次年,又請他住持永明寺(即凈慈寺);從他參學的門人甚多。(注15)
延壽禪師提倡禪凈雙修,十分重視凈土實踐。
在唐代以前,已有慧遠(東晉)、曇鸞(北魏)等人,倡導“往生凈土”,但還沒有凈土宗。到了唐代,便有凈土宗的創立(道綽、善導等大師)。主要的經典,是所謂“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些經都宣稱有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只要修行者具備信愿行三資糧,就能實現往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目標。
曹溪禪宗并不完全否定西方凈土的存在,但作了與此根本不同的解釋。“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
到了宋代,情況起了變化?!栋浲咏洝愤@樣簡短的佛經(僅1800字左右),成了佛教寺院每天必念的課本。凈土思想滲透到禪宗里面,成了必然趨勢。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念佛”是很容易做到的修行方法——下手易、成效快等特點。
永明延壽禪師正是適應信眾的這種要求,把修禪與修凈土結合起來,大力提倡,并身體力行。他給自己夫定“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注16)“指心為宗”,這是禪宗宗旨;“行道念佛”,又是凈土宗的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的方法。兩者結合在一起了。
永明延壽禪師在《禪凈雙修四料揀偈》中,同樣表達了禪凈雙修的看法,并且有更重于凈土的思想: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除此之外,云外宗的佛日契嵩禪師(亦稱明教契嵩),也主張禪凈一如,并以此要求自己。他晚年,“移居靈隱之北永安蘭若。清旦誦《金剛般若經》不輟音,齋罷讀書,賓客至則清談不及世事。“嘗曰:客去清談少,年高白發饒。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注17)
永明延壽禪師 (公元904—975年),是五代和宋初的人。家在浙江余杭(杭州),俗姓王。他出家后,先是熱衷于天臺宗的禪定,后在法眼宗的天臺德韶禪師門下學禪。德韶禪師很器重他,“密授玄旨”,所以屬于法眼宗人。后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在明州(浙江鄞縣東)雪竇寺弘法。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吳越王錢弘俶得知他法席隆盛,請他重建杭州靈隱寺,次年,又請他住持永明寺(即凈慈寺);從他參學的門人甚多。(注15)
延壽禪師提倡禪凈雙修,十分重視凈土實踐。
在唐代以前,已有慧遠(東晉)、曇鸞(北魏)等人,倡導“往生凈土”,但還沒有凈土宗。到了唐代,便有凈土宗的創立(道綽、善導等大師)。主要的經典,是所謂“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些經都宣稱有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只要修行者具備信愿行三資糧,就能實現往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目標。
曹溪禪宗并不完全否定西方凈土的存在,但作了與此根本不同的解釋。“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
到了宋代,情況起了變化?!栋浲咏洝愤@樣簡短的佛經(僅1800字左右),成了佛教寺院每天必念的課本。凈土思想滲透到禪宗里面,成了必然趨勢。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念佛”是很容易做到的修行方法——下手易、成效快等特點。
永明延壽禪師正是適應信眾的這種要求,把修禪與修凈土結合起來,大力提倡,并身體力行。他給自己夫定“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注16)“指心為宗”,這是禪宗宗旨;“行道念佛”,又是凈土宗的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的方法。兩者結合在一起了。
永明延壽禪師在《禪凈雙修四料揀偈》中,同樣表達了禪凈雙修的看法,并且有更重于凈土的思想: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除此之外,云外宗的佛日契嵩禪師(亦稱明教契嵩),也主張禪凈一如,并以此要求自己。他晚年,“移居靈隱之北永安蘭若。清旦誦《金剛般若經》不輟音,齋罷讀書,賓客至則清談不及世事。“嘗曰:客去清談少,年高白發饒。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注17)
在“念佛禪”的興起和演進過程中,士大夫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宋代士大夫熱衷于參禪學佛,他們不但與禪僧詩文相酬,展示共同的情懷,而且通過結社表達共同的念佛凈土信仰。如蘇軾曾跟東林??傇趶]山東林寺召集道俗千余人建禪社,晚年致力于凈土念佛的靈修。皈依天衣義懷的官吏楊杰,既“明悟禪宗”,又“闡揚彌陀教觀,接誘方來”。他的看法是,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簡而易行”,只需“一心觀念,總攝散心”,憑借彌陀愿力,便可升入極樂世界。
五、結語
綜上所述:與大慧宗杲禪師倡導“看話禪”同時,正覺(宏智)禪師倡導另一種叫“默照禪”的禪法。默照禪”認為心是眾佛的本覺,眾生的妙靈,但因陳習昏翳而與諸佛相隔。若能靜坐默察,凈冶揩拭,把所有的幻覺妄念去掉,潔白圓明的妙靈之體便能顯示出來。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的“默照禪”。他說默照禪“沒有許多言語,默默地便是”,“你向其間卜度,虛而靈,空而妙。”其所著的《默照銘》說靜坐入定,“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是解悟的正道,“默為至言,照惟普應,應不墮于功,言不涉于聽”,只管合眼閉目,冥思靜想,便會產生般若智慧。到天童如凈禪師時,順著其路徑,對默照禪進一步予以推進。只要修行者參禪是脫落身心,只需打坐,便是與佛祖謀面的時節,不用燒香、拜佛、修懺、讀經。故天童如凈禪師以后的傳承是對禪法的修習,偏重于打坐。
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遭受大慧宗杲禪師的激烈反對。其認識是,忘情默照與頓悟禪的宗旨截然相反,不能使人從迷轉悟,“明心見性”。攝心靜坐只會使人陷入外道、二乘(聲聞、緣覺)的“禪寂斷見”、“閉目合眼”的境地。這種不求妙悟只須靜坐的禪,固然省力,危害卻不輕,對士大夫更是有害。也是對后世修行者也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遭受大慧宗杲禪師的激烈反對。其認識是,忘情默照與頓悟禪的宗旨截然相反,不能使人從迷轉悟,“明心見性”。攝心靜坐只會使人陷入外道、二乘(聲聞、緣覺)的“禪寂斷見”、“閉目合眼”的境地。這種不求妙悟只須靜坐的禪,固然省力,危害卻不輕,對士大夫更是有害。也是對后世修行者也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宏智正覺禪師的默照禪遭受大慧宗杲禪師的激烈反對。其認識是,忘情默照與頓悟禪的宗旨截然相反,不能使人從迷轉悟,“明心見性”。攝心靜坐只會使人陷入外道、二乘(聲聞、緣覺)的“禪寂斷見”、“閉目合眼”的境地。這種不求妙悟只須靜坐的禪,固然省力,危害卻不輕,對士大夫更是有害。也是對后世修行者也是百害而無一益的。
“念佛禪”指的是禪宗有意地吸納凈土宗的信仰和修行,造成的禪凈融會的新系統。禪僧的身份未變,但把日常的靈修重心移到到了念佛上。宋代禪僧延壽在他的《萬善同歸集》一書里,引用凈土宗僧侶慧日的禪凈雙修的說法,認為一切修行都是善行,最終都要歸向凈土。據記載,他“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可見,他一方面以禪師的身份引導參學弟子,另一方面又虔誠地致力于念佛。從某種意義上說,延壽的宗教修行是以回歸凈土為最終目標的,他常“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回身莊嚴凈土”,“誦經萬善莊嚴凈土”。
契蒿禪師也倡導禪凈融會一致,并身體力行。他“夜分育觀世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義懷不但以禪僧身份教人習凈土,還專門寫了一篇《勸修凈土說》??偠灾?,“念佛禪”已逐步成為禪宗發展的重要趨勢。
契蒿禪師也倡導禪凈融會一致,并身體力行。他“夜分育觀世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義懷不但以禪僧身份教人習凈土,還專門寫了一篇《勸修凈土說》??偠灾?,“念佛禪”已逐步成為禪宗發展的重要趨勢。
參考文獻書目
注1:《景德傳燈錄·續傳燈錄》卷第十七,【宋】道源禪師著,《大正藏》T51 P579上
注2:《宏智禪師廣錄》卷第八,【宋】宏智正覺禪師著 《大正藏》T48 P100上——中
注3:《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卷第八,【宋】宏智正覺禪師著,《大正藏》T48 P98上——中
注4:《大慧書問•答曾侍郎》,【宋】大慧宗杲禪師著
注5:《大慧普覺禪師書》卷二十六《答陳少卿》,【宋】大慧宗杲禪師著,《大正藏》T47 P923上
注6:《大慧法語》卷六《示妙澄居士》,【宋】大慧宗杲禪師著
注7:《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八,大正藏》T48 P887中
注8:《大慧書問•答呂舍人》,【宋】大慧宗杲禪師著(同上)
注9:《大慧書問•答王教授》,【宋】大慧宗杲禪師著(同上)
注10:《大慧法語》卷六《示羅知縣》,【宋】大慧宗杲禪師著
注11:《大慧書問•答曾宗丞》,【宋】大慧宗杲禪師著(同9)
注12:《宛陵錄》卷第一,【宋】黃檗斷際禪師著,《大正藏》T48 P387中
注13:《五祖法演禪師語錄》
注14:《禪的體驗》釋圣嚴法師著,第88—89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注15:《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永明延壽》【宋】道源禪師著 《大正藏》T51 P421下
注16:《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宋】志磐禪師撰,《大正藏》T49 P264中——265上
注17:《林間錄》卷上,【宋】覺范慧洪禪師撰,《卍續藏》T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