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 河南佛教學院2012年國慶精進佛七智懿法師開示之一
隆藏法師:我在此向大家介紹,今天晚上為我們做凈土開示的上智下懿法師,智懿法師八五年畢業于臺大哲學系,通曉梵、藏、巴利、漢、英、日等多種語文,大學時期曾為成大東哲社副社長、臺大晨曦社社長。美國加州大學佛學碩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課程修畢。禮請倫珠梭巴格西為指導教授,專攻印度佛學,學習藏文、入中論、釋量論等。先后從臺大葉阿月教授學習梵文、唯識,從梵文文法學家 Hartmund Scharfe教授,及佛教因明學、密教學家Gudrun Buhman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
九六年在美國法云寺妙境長老座下出家,為天臺宗第四十六代法嗣,蒙長老囑托代講《天臺摩訶止觀》。參學中國大陸期間,先后于五臺山蒙專弘格魯派現觀莊嚴論、中論的任杰老居士囑托弘揚般若、現觀莊嚴論。于北京蒙專弘、翻譯唯識學的韓鏡清老居士囑托弘揚翻譯唯識學。
于四川阿埧州藏哇寺禮覺囊派云登桑布法王為師,蒙法王主動慈允傳授全部傳承教法。參學印度,于南印度格魯派甘丹寺禮洛桑才培仁波切為師。智懿法師歷任法云寺佛學院教務助理 、 知客,福嚴佛學院研究部教授,中國佛教學院講師。
現于臺灣從事西藏大藏經的漢譯工作,及教授梵、藏、巴利文、編訂梵、藏、巴利、漢對照之經論,推廣天臺止觀、瑜伽唯識學及般若中觀學。擔任高雄縣古嚴寺、金剛乘學會、佛陀教育基金會、聞思佛學圖書館等授課教師?,F任世界佛教青年僧伽會副會長、美國喬治亞州佛教會會長、漢譯西藏大藏經協會的召集人、國際英語佛學交流協會的召集人、以及瑜伽唯識、天臺法華學會、巴利三藏學會的召集人。
那么,智懿法師學問非常的淵博,我們河南佛教學院呢,(大家先坐下)這次也非常的榮幸,這次我們河南佛教學院呢也特別榮幸,禮請到上智下懿法師,專程到學院來給我們的同學啊,擔任梵文、藏文、瑜伽唯識學的授課的教授。
那么今天值此勝緣,正好我們學院舉行精進佛七法會,所以我們特別榮幸邀請上智下懿法師來給我們大家做這個凈土的開示,那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對法師表示歡迎。
智懿法師:尊敬的河南佛教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隆藏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剛剛很感謝,隆藏院長對我的介紹,其實,今天晚上不應該是輪到我講的,這個傍晚的時候,你們副院長臨時一定要我代替他講今天晚上。我們知道,隆藏院長很多的事務,今天下午他還要講課,還有人來跟他談很多事情,可能晚上都還有事。那種種原因呢,我也只好勉為其難了。實際上我也沒有特別準備,因為事先也不知道,然后來這里有這個佛七,需要做這個開示。
但是,我想講一點點我心里的話,我來佛學院剛好兩個禮拜,這段期間里面,我自己感受很深刻,感受很深刻。首先呢,非常贊嘆各位法師,我們學院的各位法師,也很贊嘆這次佛七這么多的居士們,我們一大早的,就聽見大家的念佛聲音,到了中午,我們在休息了,又聽見大家念佛聲音,到了晚上,我們在寮房里又聽見大家念佛聲音,非常的感動,非常的感動!在這個地方啊,我們要真的非常的感恩,整個河南佛教學院有這樣的、莊嚴的道場,能令我們蓮友啊、佛友啊,各位同修能夠有這樣的機會。
我本人,其實根本不覺得說,我要需要來代替隆藏法師講這一個晚上,其實我們連續兩個晚上啊,聽隆藏法師的說法,其實隆藏法師的這個優點非常多的,他的講法是這個引經據論,而且他的辯才無礙,一旦這個講起來之后呢,可以說是滔滔不絕,而且他的這種聲音的攝受力啊,真的是引領著我,我是遠遠的比不上,其實我坐在那個地方,我是聽得很舒服。但是啊我是擔心他,尤其是今天啊太勞累,所以我真的是勉為其難,我自己也沒有很充分的準備。但是,我們手上都有這一本佛七課頌吧,因為我們四十八大愿,在這本書的后面就有,好像現在大家手上都沒有,可不可以幫他發一下,我們一會兒用得到,四十八大愿,我們會一個愿一個愿的,大家來學習。
我也在這里簡單的解釋一下,我個人的方法呢,是跟隆藏法師有點不一樣,我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而且比較沒有口才的,那我的心愿是希望通過我們這樣的共同學習啊,能夠了解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甚至我非常建議啊,這本課頌本啊,這本課頌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花時間?大家因為念佛,佛七沒有時間。
我自己前后看了一下,這一本課頌本啊不是一般的課頌本,一般課頌本沒有這么好的,這么詳細的。像比如說后面,后面100頁,有這個阿彌陀佛序文三篇,這第一篇這個是“彌陀疏抄”,彌陀疏抄的序。大家可以翻一下,我看他解釋,我的方式是,希望大家有這一段時間啊來學習,學習之后,我非常的建議各位同修,佛七之后,你要經常的有空就把這個內容來復習,是這樣的。像100頁這個是“彌陀疏鈔的序”這是蓮池大師的。
然后,第二篇是104頁,104頁是大佑大師“佑西大師的鈔”這個很有名,這個叫“彌陀圓中鈔”那現在這個都很簡短了,是他們的序,或者是大科,104頁這個是大科,這個是阿彌陀佛經啊整個經文序,這個序文來講啊,整個科表非常的清楚明白,雖然這個里面沒有直接跟經文搭配上。
另外第三個呢,這個是“彌陀要解”在107頁,“彌陀要解”這個是藕益大師的。這三篇序文,如果大家能夠好好看一看,對《阿彌陀經》會有非常好的了解,是這樣的。
《阿彌陀佛經》漢文平常說的凈土三經,凈土三經啊就是《無量壽經》,還有《觀無量壽經》,還有就是《阿彌陀佛經》了,這三部經啊他是一個整體的,我們這次恐怕沒有時間來比較完整的說明三部經。但是,《阿彌陀經》隆藏法師已經為我們解說了部分,剩下這個《無量壽經》我們今天多少也會看一點,可是這個里面沒有《無量壽經》的經文。
我過去自己在念大學的時候,這差不多將近三十年前,曾經寫過一篇短文章,大概有兩萬字的短文章,當時這個短文章的題目是叫做“凈土法門的形態與構成”那個時候應該是念哲學系了,就會用一些哲學系的這種訓練,用那種哲學術語來表達。那今天我在電腦上面,把這篇文章又找出來,那多多少少我要引用一下。但是因為大家手上沒有《無量壽經》的經本,我只能引用一小部分。
然后就是這個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我們這本課頌里有,這個四十八大愿在73頁。那這個地方我也要打個岔,打個岔,有一個錯字,先把它改一下。剛好看到72頁的,72頁這個地方是來自于《華嚴經》的,《華嚴經》凈行品,它前面是71頁,我剛說過,這本課頌本不是一般課頌本,這個是四川樂至報國寺他們印的,這個很明顯的就是把修凈土法門需要知道的,大概都在這里頭,所以他連這個71頁《華嚴經》凈行品,修行禪定跟智慧有關的偈頌,已經引進來了。但是不巧在72頁,有一個錯字,你們看到沒有?這里有三個偈頌,第三個偈頌的第一個字,大家現在該看到了吧,這“若修于觀”,這個“若”不小心印成“苦”是不是?“苦修于觀”這意思上就差很多了,那這個字要改一下,若用這個課頌本,將來有看的。那這個地方,我們暫時沒時間講。
那回到剛講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剛剛講到凈土三經啊,除掉這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還有《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隆藏法師在昨天,這兩次啊都有多少引用部分。
至于凈土三經,這三經之間的關系,我也沒有辦法很詳細的講,但是原則上是講,就當時我在寫這一個《無量壽經》的這一個論文的時候呢,我有注意到,就什么呢?這個凈土三經,其實我們可以用很多角度,凈土三經啊,特別是各位法師,我們可以用很多角度去理解,乃至于我們要用創造性的詮釋。
那傳統來講啊,大家知道,在中國佛教里面啊,傳統來講,有一個主流,就是用《華嚴經》的思想,像隆藏法師這兩天有引用到《普賢行愿品》,我現在應該把隆藏法師所講的,其中一部分把它貫穿一下,這樣子可以跟隆藏法師前兩天所講的,可以連貫一下。
大家還記不記得,隆藏法師講的有一個重點,事道門跟這個易行道凈土門,這往生的這兩種,這兩個是不沖突的,是不沖突的,關于這一點呢,我們等一下看四十八大愿,我會特別把它點出來。
但在這里,我想先提一個輪廓性的思考,輪廓性的思考,簡單講,我們為什么要去很努力的來念佛?很努力的來求往生?隆藏法師說,根據窺基大師他的注解: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凈土,這個是《阿彌陀經》的風趣啊。那我們可以根據這個來做一個思考,為什么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隆藏法師也為我們解釋了里面的各種殊勝。
那《阿彌陀經》本身,已經表達了一部分?!栋浲咏洝愤@里面的篇幅來看,比較多的是屬于果位,就是極樂世界的依證莊嚴,這是果位,里面也含得有一小部分。還有一小部分呢,因,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啊,他是法藏比丘,法藏菩薩,最初啊這個是在《無量壽經》講,最初他發這個愿。
所以《阿彌陀經》在凈土三經里面,他比較偏于解說已經成佛的,這個隆藏法師昨天有說阿彌陀佛,這個是我們昨天晚上看的動畫片,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所以這個是從果位來展現他的依證莊嚴。
但是,這里面含有一點因地修行,他不是完全沒有。同時呢,還有就是中間這個階段,就是:若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這些,就是跟我們有關的,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努力的來求生到極樂世界去。
那這個因地的修行這個部分啊,主要是在《無量壽經》,剛剛說,法藏菩薩他發的愿,那《無量壽經》并不是只有四十八大愿,《無量壽經》的篇幅比較長。大家應該知道,就是一位老法師啊,還有過去在我們中國大陸有好幾位居士,特別的專注,也把過去不同的翻譯本子,有匯編、有校對,這個大家應該知道,就是《大乘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等等這些。
所以通常說的凈土三經里面的大經,主要是指這個《無量壽經》,因為它篇幅多,它所揭示這個層面比較多。我剛剛說《無量壽經》前面,也有經文,這個經文有段落,慢慢、慢慢的進行啊,到了中間的地方,才引出了阿彌陀佛的這個在因地,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愿。
因此我們想要了解,剛剛說的為什么要這么努力的,求往生到極樂世界里來,你必須要了解《無量壽經》,必須要了解《無量壽經》,是這樣的。
然后呢,第三個就是《觀無量壽經》,根據這個經的名字,隆藏法師也告訴我們這里面有十六觀,也叫做《十六觀經》。那這個《觀無量壽經》啊,它既然叫《十六觀經》,這明顯的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配合這個信、愿、行,配合信、愿、行的話,《阿彌陀經》其實比較著重在“信”,這個是《阿彌陀經》后面嘛,說到這個難信,難信之法。所以整部《阿彌陀經》啊,從告訴我們依證莊嚴等等的境,其實他比較偏重在“信”,我們要升起這個“信”。
還有“愿”,就是愿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而這個“行”呢,信、愿、行的行,在《阿彌陀經》里面大家知道,講得比較見了簡略,講得比較簡略。
那剛講的信、愿,在《阿彌陀經》的后面,就是用六方,東、西、南、北、上、下,用六方的很多如恒河沙數諸佛的贊嘆來證明,來引起我們的信跟愿,但是行的部分比較少,大家知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這些這樣的。
但是你平常的時候,隆藏法師有為我們解說:我們不可以完全只依靠臨終啊,那個恐怕萬一,萬一啊因緣上不具足,那你就很冤枉,就錯過了。
因此我們平常時候,我們各位法師、各位同修,我們平常時候怎么辦呢,怎么做呢?這個呢,就是剛才講的,《觀無量壽佛經》講得詳細。在這個地方我也先打個岔轉個彎,我們過去中國佛教,大家知道,在敦煌,有這個敦煌的洞窟,有很多很多。。。。。我們河南有洛陽,那個那個叫什么?千佛洞,是不叫千佛洞?另外山西大同那邊有云岡石窟。。。。。
過去我們為什么,當然我很久沒有來大陸呆了,現在大陸上,對這些的研究,已經超過了往前,我的了解的資訊啊還有待加強。那根據我過去的了解呀,比方這個洞窟,現在我們看得到,為什么要畫那么多佛像?墻壁上、屋頂上、柱子上,很多很多很多的,大家可以想想看,為什么在洞窟里面畫那么多佛像?據說,根據我拙見的知識,據說這個是過去修行人啊,就住在這個洞窟里面,那住在洞窟里面有這么多佛像,他們怎么修行?大致上就是修這個《十六觀經》哦,或者跟《十六觀經》有關聯的,乃至說華嚴,華嚴在含義上面,說不定也有人在那里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或者隆藏法師說的:念佛三昧。
關于念佛三昧呢,如果我們看了《無量壽經》,看了《觀無量壽佛經》,對什么叫做念佛三昧,會有更清楚的了解。本來這個念佛三昧嘛,可能隆藏法師還沒來得及補充。“念佛三昧”,中國的大藏經有這個特別的經典,有特別的經典專門講念佛三昧,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個就是叫做《佛說菩薩念佛三昧經》,還有一個在《大寶積經》里面,收藏在、包括在《大寶積經》里面,就是“菩薩念佛三昧品”這個一定要看,不然,你一般人不太了解什么叫念佛三昧。
我這里也順帶簡單的說明,“念佛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隆藏法師已經為我們介紹,你修成就念佛三昧,會有什么殊勝的功德呢?就是你隨時都可以想要見佛就見佛,十方一切如來諸佛,就現在你面前,就這樣的,就即便你還是凡夫,你還沒有得圣道,還沒有得初地以上的菩薩,但是你如果修成就這些,那就能。
看是你看這個經典上看,其實這個是菩薩,要成就念佛三昧,要有些條件,這個條件簡單講,就是必須要,當然發菩提心這個是,這個不用講,一定是有的。在這里面還有要證悟空性,念佛三昧證悟空性,這是他的條件,如果我沒有記錯。
這個地方,這兩天我聽的時候,我心里就在想,有個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應該先講,不管這個凈土三經,還是我們學習一切的經論哈,我認為這個地方必須先講這一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我們所謂的:見佛、聽佛說法,這件事情,大家不太了解,什么不太了解呢?不太了解佛,其實我們必須了解佛。
現在我先引用《成唯識論》,《成唯識論》是引用很多大乘經典,把它濃縮的。任何一個有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成佛,他必然具有,詳細講有四種身,那濃縮的,就是把其中的合起來就是三種身,這個你要知道。
第一個身,就叫做:自性法身。(如果你們有筆可以記,沒筆的話,有錄音)自性法身,我們所有的佛,真正來講,他最重要的體系,就是這個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啊《成唯識論》上解釋,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就是法界,就我們平常講的,一真法界,這是不生不滅的哦,不生不滅。
第二個呢,就是:自受用身。自己的自,受用,就是接受的受,享用的用,自受用身。這個自受用身啊是佛。
我還要再解釋一下,剛剛第一個身,那個法性身啊,這個法性身,剛剛才講了是不生不滅,是無形無相,如同(聲無)一樣,他是沒有形象的,不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認識的,他是這樣的。
然后,第二個身就是“自受用身”了,剛剛那是自性法身嘛,第二個身,是自受用身,他可以是有色的,有具體的色。但是這個自受用身啊,你連菩薩都看不到,自受用身啊,這個自己的身,顧名思義,自受用身是佛自己,佛自己成佛,他成佛了,他自己就享用,享用這個身。但這個身啊,只有佛自己,一切諸佛共通的,這個還是共通的,一切諸佛都有這個自受用身,這個自受用身只有他自己。
另外呢,這個自受用身有多大呢?有多大呢?這個自受用身的壽命有多長呢?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成唯識論》,應該是第十卷的中間左右。那我先不講,其實就是無量無邊的,這是自受用身。我還有進一步解釋,這個佛的自受用身什么呢?就是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有修行的這過程里面,有漏無漏一切六度萬行的功德,所累積的。
這個地方回應到隆藏法師說的,世道的修行,自利的修行,還有這個往生凈土這種易行道,這種凈土啊,并沒有任何沖突。而凈土的這個易行道是這個圣道門的前方便,或者是他易入門的入道的方便。
其實這個地方呢,我自己有一點點不太一樣,我也不敢講是一定的定論,這事我等一下會說到。就是我們即便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去之后,大家要想這件事情哦,我們現在在這里,娑婆國土,很努力的求往生極樂凈土,好,就算蒙佛菩薩們接引,接引到了極樂世界去之后,難道你投生到這個世界去,你就成佛了嗎?沒有啊。剛才講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啊,沒有啊,沒有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馬上就成佛了。
那既然不是馬上就成佛了,那我們一開始發大乘心,發大乘愿,就是要以成佛為目標,為最究竟目標,那這樣子的話,即便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接下來,到了極樂世界里頭做什么?大家有沒想過這個問題,你到了極樂世界去以后要做什么?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什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回過頭來,可以回過頭來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在娑婆國土,我們要做什么?這兩個的關系非常重要,這個是《華嚴經》講的一句話,隆藏法師這兩天有稍稍引用,這句話很有名,這句話叫做什么呢?大家知道因,因跟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八個字,我再講一遍,因,因果的因,該就是還該,這是古文哦,那個字,不太好寫。“因該果海”果呢,“果徹因緣”,果徹,貫徹的徹,果貫徹我們的因,因,那個來源的意。這就剛才,我們現在是因,到了極樂世界本身就是果,然后在極樂世界怎么修行,做什么,他本身又是因。最后我們終于究竟成佛了,那是最后的果。
這樣的因果、因果,這個我們必須要研究研究,因為這和你現在怎么修,有密切相關!如果你不了解不認識到這個層面啊,你現在的修行很可能,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你沒有照顧到你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我們知道,這個有九品往生,九品往生,投生到極樂世界去之后,這九品往生啊,實際上有差別,這我們知道的。
不但實際上有差別,就是當有一天,我們在蓮花里面的話,這個花苞里成熟了,當這個花開的時候,每一位同修,當這個花開的時候,那個時候,誰來給你說法?這個有差別。我們知道上品上生連這個都不需要,《觀無量壽佛經》的后面講這個,告訴我們上品上生,連這個都不需要,他就是乘著這個金剛臺,乘著金剛臺就直接接引到極樂世界,就在那個地方,佛就為他說法,他馬上就證得無生法忍,馬上就是以菩薩的方式來繼續修行,這至少是初地,馬上就是修行,他根本不用在蓮花里面等。
那其他的,特別是這個中品的,我記得沒有錯的話,中品中生,從中品中生算起,你在蓮花里面呆的時間,有一段時間,我記得沒有錯的話,有半劫,有一劫等等之類的,越往下時間越長。不但是這樣子,等到蓮花開的時候,我剛剛講,誰來為你說法?說什么法?這個有差別。剛剛說上品上生,阿彌陀佛為他說的是大乘法,大乘法,所以他一證悟,就是證悟初地以上。
可是啊,剛剛講,如果我們是中品中生,包括以下,蓮花開的時候,不是阿彌陀佛來為你說法,我若沒有記得錯,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為你說法,來為你說什么法呢?說小乘法,就是說四諦,四諦這一類。因為為什么有這個差別呢?就是剛剛講,現在在這個地方,在娑婆國土乃至過去生,對大乘的法門你修得不夠!這個地方要注意哦,不是我們拿著《阿彌陀經》,拿著這個大乘經來學習,就決定你是修大乘的,不是哦,這看你的發心。
這個,我也打個岔,現在很多修凈土法門的,不了解這一點,就是菩提心的重要,還有怎么樣才叫做發起菩提心?這因為我們現在提倡這個法門的,很多的高僧大德比較沒有完整的介紹菩提心本身,以及怎么真正的發起?你怎么檢查?還有他這個過程。
因此很多同修、很多蓮友們,他一生當中的確是念佛,也可能真的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去了??墒且驗樗私獾钠刑嵝陌?,不充分,這只是字面上的菩提心,大家都會說,大家都知道發菩提心,顧名思義,口頭講的發菩提心,你是不是真的具備了,這個要九品往生的條件,告訴我們要發菩提心,那是真正要具備的,真正要具備的!不是你口頭這樣子講講的,腦袋里面想想,不是這樣的,你真正具備!所以我們將來應該要有這個條件,要化時間啊,來真正了解怎么樣才叫發菩提心。
好,我不能講太多,那回到這里講哈。
我們在這里怎么修行?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也有關系,那我們能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跟這個有關系,為什么要去那里?去那里之后有什么殊勝?也跟四十八大愿都有關系,好,那我希望同修呢,你有空要看,剛剛講的《觀無量壽佛經》,關于九品往生,你就會很清楚了。
那清楚之后,你就知道,你現在應該盡量的努力,盡量的,就是把你往生的品位要提高,提高的話呢,你就很快。注意,我們通常發愿到極樂世界去,有一個發愿的那個偈頌,這個偈頌很重要,偈頌的后面是“回入娑婆度有情,花開見佛悟無生”,或者有的偈頌后面是“不退菩薩為伴侶”。
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就是我說的,現在有一些,就是我們強調的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好像自己到那里去,就是自我解脫,他沒有重視那個“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不可缺的部分,如果你脫離這個部分了,只是強調自己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對不起!那種可能不完全、不具足,是這樣子。
那我們去看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你就要著重去體會,當時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法藏菩薩,他這四十八大愿,一方面,他自己就是靠的這個四十八大愿來帶領他自己的修行,這個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成就,就是這個四十八大愿的成就,這是針對他個人,他當時是菩薩而言。
其實還有另外一面,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示范。這個地方我也要做一個特別的角度說,我個人對凈土法門的了解啊,有一點點跟一般人不一樣,什么意思呢?我簡單講,一切十方諸佛,三世一切諸佛,他們真正最希望我們做什么事情?我再說一遍:一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最希望我們,我們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了,一般的有情,他們最希望我們做什么事情?或者他們最希望我們成就什么事情?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或者我們現在學佛,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事情?
好,我簡單講:他們并不是希望我們,就是僅僅一直留在輪回里面,一直做凡夫;他們也不是希望我們僅僅是得阿羅漢,自己得解脫,這個就入無余涅槃;他們也不是僅僅希望我們只是得初地菩薩、得二地菩薩。。。。。。都不是,都不是!他們最希望我們趕緊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也要成佛!我再說一遍,他們最希望的是:我們趕緊成佛!
這個也是《金剛經》,我在別的課,也說過的那個意思,就你有這個能力,以這個無余涅槃來度化些有情,這個一切有情也有能力來入于涅槃,可是他一樣也用大乘的方法去度化別人,就輾轉輾轉的,這是《維摩詰經》講的,猶如(唯一的船)千返千返的,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傳下去的目的,就是我剛才講的,所有一切都成佛,這是所有的佛最希望看到的事情。注意,因此啊,我們的修行就是要朝這個方向,問題是,你如何才能夠盡快盡快的成佛?
你千萬不能夠想說:我考試六十分及格就好了,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能往生就好了,反正往生到那里去,再慢慢來,到了那里,就三種不退轉,三種不退轉給我有保障了,然后你就慢慢、慢慢來。對不起!你若這種想法,阿彌陀佛不高興的。你這一種是根器、根基不夠,不能承擔如來家業,不能這個直下承當如來,這個不是真正的大乘種性。
大乘種性的,我剛講,你趕緊自己,你的品位要提高,你要具足這個干勁,盡量要求上品上生。這我不客氣講,我希望每位真正修凈土法門的,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以上品上生為你的目標,為你現前當下的,還有這娑婆國土的,努力的目標。你千萬不能說,我下品下生就好了,那個是不得已的,《阿彌陀經》講,乃至十念。
這個四十八大愿,有一個愿:乃至十念,若不得生啊,不取正覺。但是,那個十念,是你條件最差的,最矮了的機會,你不能把自己現在就當作是最差的。那萬一你連那個最差的都沒有,就一開始講,你就落空了。所以你一定要更高更高的標準!你這一生當中,不客氣講,你現在,我們現在都還能聽、能看、能思維、能聞思修,一定要有這種。
那四十八大愿,我剛講,他也給我們示范,我們如何像阿彌陀佛一樣?像法藏菩薩一樣,也發四十八大愿?我再說一遍:我們如何跟他們學習?我們也來發四十八大愿,我們也來發藥師經十二大愿等等等等。多少都無所謂,你個人這樣學習之后,要以他為榜樣。我剛講,一切的諸佛不是希望我們,像小孩子一樣,緊緊跟在他們身邊,跟在他們后面,不是這樣哦。
這禪宗有句話,大家要不要知道?這個徒弟啊,真正要傳諸法脈的、接法的、得法的這個,他的必要條件就是,我簡單講,如果他的見地啊,如果他的見地跟師父是一樣的,這叫:見與師齊,減師半德。這個徒弟啊,如果他的見地跟師父一樣,齊,就是平等,齊,就是那個很整齊的齊,他已經把師父的功德,把師父的智慧,已經減一半了,這個法脈再傳下去,就越來越衰,越來越衰,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那要怎么樣?見要超過他的師父,方勘傳授。他們的精神是這樣的,這是真正大乘的精神哦。我們現在來學習,剛剛才講,我們要以成佛為目標,這個一切大乘經《法華經》、《華嚴經》、《大般若經》等等等都是這樣說的,千萬不要忽略這個最重要的,你要成佛,要承擔如來家業,如果你沒有這個信、這個心啊,你修的凈土法門,不是真正的凈土法門。
我剛剛說,我跟一般人了解不同,我特別強調凈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既然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該具備的,你千萬不能忽略,你千萬不能忽略!你現在你不能夠斷章取義,你不能夠只持一小部分,任何事情,不得已的,沒有能力,來完整的去做的,給他一個機會。
我一直強調,我們不是這樣子,我們不是造五逆重罪的人,我們不是這個有邪知邪見的那種,我們不是那種外道。我們已進入佛門,所以你這一標準要抬高,大陸上講什么,門檻要抬高,總之,就是這樣的。你要有這樣的認識,你的修學才是大乘,那么所有大乘經,你去看的時候,才能夠入這個法,得這個法味,這個不僅僅是凈土三經,所有都是這樣子??墒?,我覺得有點遺憾,好像其他的法師們一般哦,不一定有強調這一點。
OK,我們的時間不多,我們來。
剛講根據這個《無量壽經》啊,我以前這個文章,也引用了一點點的經文,由于大家手上沒有這經文,我就念一小部分。
那么我剛剛的意思呢,還可以把它歸納,就通跟別,就極樂凈土啊,既然是由于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愿,這四十八大愿里面很明顯的有通有別,通,就通于一切大乘,通一切十方三世的佛土。
說到佛土,就到剛才講的,佛的四種身:自性法身,自受用身,第三個身:他受用身,第四個身是變化身,變化身。我們所看到的,這印度歷史上出現的,這釋迦牟尼佛,其實一般而言,只是變化身。變化身是給誰看的?就是給二乘人,給這個還沒有登地的菩薩,注意哦,變化身,佛的第四種身,變化身,是給還沒有登地的菩薩,這是叫地前菩薩啊,就是他是修大乘的,已發菩提心修大乘的法門等等等等,但是還沒有登初地,這種菩薩,他也只能夠見到變化身。
第二種就是二乘的圣人,二乘的圣人包括初果、二果、四果阿羅漢,一直包括獨覺,獨覺一般是留在天道的哈。
第三種,我們凡夫眾生。這三種,只能夠看到變化身,變化身,根據這個名稱,大家知道,變化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只有八十年,他示現這個八項成道。那么前后就是從住胎到出生,一直到入涅槃,只有八十年,這么短的時間,這個是變化身。
變化身還有個特色,他的大小、他的壽命、他處的國土,變化身所處的國土,也是變化而來。變化身本身生是變化,他的動機,他的用意就是適應我們,適應,剛剛講這三種有情,這三種有情由于自己的根器、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功德不足,不足,只能夠看到變化身,佛只好用變化身,就是跟我們是差不多,大小差不多,還要示現這個晚年吶,有些病痛,最后要示現入涅槃。
好,那他所處的國土也是變化的,這個沒有決定,由于這個五濁惡世啊,由于這個娑婆國土有情是這個樣子的,他只好變成這個樣子。因此,我要講件事情,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佛,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不是這個樣子。
我還要講件事情,我們現在千萬不要以為哦,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佛,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佛,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是另外一個佛,乃至講東、南、西、北、上、下各有很多佛,你千萬不要以為一個一個一個的佛哦,千萬不能這樣想,因為這一個個佛都只是變化身,變化身可以千百億啊,在十方世界同時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的根據所要度化的有情,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狀態,都可以變。
就是現在,就是現在,在任何地方一定都有釋迦牟尼佛所變化出來的,在某個地方我們不一定知道,在那里教化有情,這個是變化身,有生有滅,有壽命長短,乃至現在他到某個特殊的地方,我開個玩笑啊,外星人的世界去度化他們,然后他的壽命就根據那里的一樣。所以說,這個釋迦牟尼佛不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
我先講個更重要,我們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去,你所看到的阿彌陀佛,只要你還不是初地菩薩,剛剛講,包括花苞,包括阿彌陀佛,你看的到也是變化身,也是變化身。你所處的花苞蓮花,那個也是變化的,也是變化的,因為我們自己的狀態,我們只能處在那一種情況,因為他不是真正的佛,我剛剛講,真正的佛就是他自性法身。
不過這四個身,我雖然說這個變化身不是真正的佛,這個有點(??51;17未必)啊,其實這四個身啊也是無二無別的。佛的四個身,勉強說有四個身,這四個身只是為了從他的形狀跟作用來做區分,本質上還是無二無別。
但是,我們見到的只見到變化身,其實《金剛經》講得清楚,真正佛的法身,說為什么有個公案、有個故事很有名,就是有一位金剛蓮花色比丘尼,佛從忉利天下來時候,她搶在最前面要去見佛,她果然也是搶在最前面,可是佛跟她說,你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
那佛為什么這樣說呢?就是剛剛講,這個變化身不是真正的我,不是佛的究竟真相,佛的究竟真相是法身。什么叫法身吶?以法為身,以真如,不生不滅的這個真如。這個真如是我們要證悟的哦!我再見一遍:這個真如,是初地菩薩所要證悟的,也是我們現在修行趕緊要達到的目的。那初地菩薩證悟的真如,那他就已經分證佛的法身的一部分,是這樣的。
那么還有另外的“他受用身”,他受用身是給初地以上的菩薩,為了教化初地以上菩薩,就是用他受用身。他受用身有多大?壽命有多長?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這個我不能細講啊。
講這個事情就是說,變化身也好,變化身的佛為我們所說的法,和他受用身,就是給那個菩薩說的法,初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法,不一樣,簡單來講不一樣,如果一樣,那就不需要這個差別了。為什么不一樣?太簡單了,初地以上的菩薩的智慧功德,不是我們能比的。這初地,從大乘經上,初地菩薩,已經經過一個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以他能夠見得到他受用身了,他所聽聞的法,所開啟的智慧,佛為他們解答的疑惑,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子的,那這個差別很大。
正如我剛才講,如果我只是想下品下生,在蓮花苞苞里呆的很久,慢慢慢慢的才見佛,你見佛之后,你還是一樣,還不得馬上見佛得無生法忍,你還要經過很長時間。
然后你智慧,就因為你現在錯誤的想法,下品下生,只要中品就夠了。耽誤了你到極樂世界后的時間,耽誤了你將來究竟成佛的時間,你要拖很久,拖很久。
這個地方我要補充一件事情啊,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如果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記載,這個觀音菩薩當他聽聞到大悲咒的時候,大家有沒有印象?他有什么狀況,從初地直接頓超到七地,直超七地,為什么超到七地?因為啊,三大阿僧祇劫里的第二個大阿僧祇劫,就是從初地而起,一般菩薩他要經過第二個大阿僧祇劫,花這么長的時間,從初地修行到第七地的成就特別慢。
觀世音菩薩光是聽聞大悲咒,就超越了這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快快的成佛,我也在解釋為什么快快的成佛,難道不可以慢慢的成佛嗎?因為無量無邊的眾生,等著佛去教化。你成佛你有四個身,菩薩,你就用他受用身去講法;一般凡夫眾生,你就用變化身講法。
十方世界國土里面,有無量無邊的國土,這里面,注意一件事情,包括我現在當下,包括我們地球上,你能看得見的,知道的,這一切有情啊,過去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師長,一切有情,普遍的十方三世一切世界里面的有情哦,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師長,他們現在還同樣在六道輪回當中,都還在三界里面,我們一定要知他們對我們的恩惠,知恩,念恩,求報恩,這個是修普賢行的七個次第,叫做七支因果。
因此,我們要快快的成佛,趕緊去度化他們。正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他所度化,都是過去生跟他有因緣的。那么現在這些都跟我們有因緣,剛剛講,過去都是做過我們的父母師長,對我們有極大極重的恩,現在我們是凡夫所以看不到,無法了解、無法體會,現在在地獄里面的,在三惡道里面的,無量無邊的,根本數不清楚,你,我們能夠忍心讓他們在那個地方多受一天的苦嗎?如果你現前的這一世的母親,現在掉到一個洞里面,有誰不會趕緊跳下去把她救上來?同樣的心,同樣的道理,你要信這一點,否則的話呢,你修的凈土法門,不徹底!不徹底,這是我的看法哦,OK。
那剛剛講,這個《無量壽經》的經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有通有別,是這樣的,那這個通,將來所有的佛都是這樣子。剛講四個身,那樣的沒有窮盡的,成佛之后,他度化眾生的心,不可能有窮盡,不可能哪一個佛說:我度化眾生,已度完了,我現在要去休息一下,我先要入涅槃。
對不起,那不是佛!因為過去生的因地生,發心就是無量無邊的,盡未來際,《普賢菩薩行愿品》講得很清楚,盡未來際,虛空有盡,我愿無盡、無窮!凈土法門,這阿彌陀佛,這四十八大愿也是這樣子。
我覺得我以上的解釋,若你明白了,你自己看四十八大愿,你也懂,你也已經懂了,我們甚至不一定需要一個個的去看,就是這樣子,一切三世諸佛,不可能有不一樣,他們怎么修,不可能有不一樣,一定大家經過初地、二地、三地。。。。。。。
這個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講重點了哦,剛講的,就算坐金剛臺,紫金色的金剛臺去,他也只不過就得初地的這個無生法忍,他往下還有,剛才講的,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十地以后等等等,他還是有這個過程。
那么這個往生極樂世界一樣,正如觀世音菩薩那個例子,替我們縮短了,替我們縮短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假使你現在以上品上生為目標啊,積集該具備的,盡管你在這個娑婆還是沒有證悟,還是沒有證悟這個登初地,當然你具備信、愿、行哈,那結果呢,阿彌陀佛來接你了,還有一切的菩薩來接你,這是最殊勝的上品上生,你得的無生法忍。
那你可以想想看,跟其他人比起來,你縮短了多少時間?就剛講,一大阿僧祇劫。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一個上品上生是因為過去生中已經修了多久,我們不知道,說不定他也有可能,已經快圓滿了第一大阿僧祇劫。那我們假說,如果不是,那往生到極樂世界得上品上生,替他縮短了一大阿僧祇劫。他剩下了的就第二大、第三大阿僧祇劫,這樣子。至于第二大、第三大,大家一樣。
那當然在極樂世界,大家知道,他那里依正莊嚴,沒有這個令我們退墮的這種緣,那當然就是根本,保證絕不退轉了。
那我們都知道,在極樂世界里面有無量無邊的大阿羅漢,有無量無邊的這個大菩薩,有無量無邊的這個一生補處的菩薩,作為我們的伴侶,這個時候,他們就是我們的同參道友,不管他是阿羅漢,這種大阿羅漢應該是回小向大的,這個過去有不同的解釋。那意思是什么?你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很快,永遠不退轉,可以很快,大致上是這樣子。
那么剛剛講這個通跟別哈,這個法藏菩薩在因地上發四十八大愿,里面有通有別。那么通,就是跟一切大乘法是一樣的。那么別,就是特殊,特殊的,甚至我們說,極樂世界超越于其他的世界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我必須很坦白的、很老實的向大家分享,報告一件事情,這不是我說的,我沒資格、也沒有這個程度說這個話,什么話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面有一段話,但是我希望我等一下講之后,不會影響大家的信心。
剛剛才講了,這個四十八大愿的別啊,就是使得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越所有非常多的其他的佛的國土,這個沒有問題,黃金為地這些哦,確實超越,沒有錯,當然超越,我們說過不曉得多少遍。
但是,如果無量無邊十方的國土,去比較的話,去比較的話,這里,大概我在前兩個月啊,在臺灣,我們有位老師,這個我先不提名字,他給我的開示,他開示后講了一句話,這個他是有根據的啊,就是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愿,大家知道,這個四十八大愿,法藏菩薩是經過多長的時間啊,這個定光如來啊,為他展現,為他展現這個十方世界各式各樣的佛土,那么法藏比丘、法藏菩薩,看了之后,就抉齊這里面他認為最殊勝的部分,然后形成他的四十八大愿,他經過多長時間啊,我記得隆藏法師說,七劫是不是?七劫是不是?這個有的經我不熟,總之經過很長時間,因此他說極樂的這四十八大愿,是非常殊勝的。
但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有一句話,我想可能是討論這個易行道、難行道的問題,他說:其實如果真正去比較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極樂世界不是最殊勝的。但是他有原因的,當時這個法藏比丘、法藏菩薩,當時是凡夫,這個沒有錯,當時他是凡夫,這是他因地發的愿,但是,當時他確實是凡夫,并不是初地以上菩薩。因此雖然他看見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國土殊勝,記得我剛才講,是凡夫,能看見的是變化,因此他所抉齊的,因為他當時是凡夫的程度嘛,他所抉齊的,其實還不是真正最殊勝的,這不是我說的,龍樹菩薩《大智度論》里說的。
但是,不要因為這樣子,你就好像信心就退轉。在我們能夠投生去的地方,你要考慮,就算其他有更殊勝的,問題是你去得了去不了的問題啊。那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這個凈土法門提供給我們,那里也是非常殊勝的,提供給我們很容易去。大家知道,容易去,是因為佛菩薩來接引啊。其他的國土可能不少,你是要自己有能力去的,這個差別就很大,這也是為什么叫作易行道,這是自力和他力綜合起來的,這個靠著佛菩薩來接引了,何況距離那么遠,從此這個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么遠。那我們先不討論這個到底是不是真正最殊勝,對我們來講,已經夠殊勝的了,他已經具備這個不退轉之心。
那現在八點十二分,我們還有點時間。
那《無量壽經》里面的經文啊,有一個段落,有個段落來作引導,我簡單的來說一下,這四十八大愿前面的經文里面哦,你注意看、仔細看,這里面呢,我念一下哦,這個地方是佛,現在我不很確定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還是阿彌陀說的,可能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無量壽經》經文的第三段落,截出來,極樂凈土的種種殊勝的情況哈。
那么由佛陀,這個是由釋迦牟尼佛,殷勤的來勸導一切眾生要發愿求往生,他里面句子是這樣子哦,這個是偈頌,我念一下:“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這個沒寫,往生安養國,然后后面呢,往生安養國之后呢,就是“橫截五惡趣”,橫,就是直跟橫的那個橫,截,就是把它截斷,截斷了五惡趣。
那很明顯的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確實如同《阿彌陀經》,極力的來勸導我們求往生。那么求往生的一個原因、的一個作用,就是你絕對不會墮惡趣。這個四十八大愿里有絕對不墮惡趣,《阿彌陀經》也有哈。
然后,第四段是什么呢?我這里寫的具體啊,具體實現了前面經文所講的一切。那主要是由于啊我們發愿:愿見彼佛安樂國土。這樣的心愿,那么當場就能夠真正的來體現出。這個有段經文,這個地方是這樣的,《無量壽經》的經文,這個地方是這樣的:不用往生等到極樂世界去,才能見到阿彌陀佛的種種殊勝。當時這個《無量壽經》里面,當時這個佛的侍者,阿難尊者,由于佛的這個威懾力的關系,或者是由這個阿彌陀佛本愿的這個關系喲,就在這個經文里面,阿難尊者就看到了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極樂世界了。
我把這個經文念一下:“爾時阿難親見”親自看到,“親見無量壽佛”當然就是阿彌陀佛了,“威德威威”他親自就見到這個阿彌陀佛 ,這個是在佛說無量壽經的那個現場。然后呢,經文繼續說“此會四眾”不僅僅是阿難尊者看到,當時在場的這個四眾弟子們哦,“一時悉見”就同時能夠看到,同時也都看到,是這樣的。
還有呢“彼見此土,亦復如是”這個方向是相反,就是極樂世界那一面的佛菩薩,那里無量無邊的眾生哦,看見我這也是一樣,他們也看見了,他們也看見我們這邊,這個叫“彼見此土,亦復如是”。那我當時是用這一段經文來解釋一件事情,就是說,實際上正如我剛講,我們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這個娑婆國是娑婆國,極樂世界是極樂世界,我們凡夫的心態難免把這些啊有區別,把它分隔開來。
其實,我剛講,我們古德啊,用《華嚴經》的思想去看《阿彌陀經》,去看凈土法門啊,他們有一種看法,極樂世界啊跟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不隔,沒有隔閡、沒有隔礙、沒有阻隔,實際上他們根本是無二無別的,這是從《華嚴經》的角度可以這樣去理解的,可以的。那剛才我說的那個經文,我認為多少有這個意思,就是阿難尊者與會大眾都看到了這個佛,看到了這個國土,那邊的人看到我們。實際上剛剛才講,過十萬億國土,照理說你怎么可能看得到。那這個地方從字面上看,互相看到。如果你深一層去發揮的話,其實互相不隔,互相不隔。
那為什么平??傆X得距離這么遙遠呢?乃至覺得有這個差別???對不起,那你是凡夫,我不是凡夫,所以我沒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你真的是佛,剛剛才講了,佛,沒有這個情況。何況這個極樂世界,古德,我們弘揚凈土宗的大德們,在把他發揮,大家知道,有四重這個凈土,大家都知道,下面這個就是凡圣同居土啊,等等這些,方便有余土啊,實報莊嚴土啊,這個長寂光凈土啊,這凈土還分這四種,是這樣的。
總之,我們現在這些凡夫的見解啊,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真實的哦,凡夫的見解,有的經文,遷就我們,不然我們無法了解,無法接受??墒?,他真實意,隆藏法師這兩天說了,他的這個密意趣,我們要把他解開。我經常開玩笑,這個就像窺機解密,佛說的經典里面含有這個兩部分:一部分適應我們,令我們能了解,能信受奉行,否則的話,我們覺得這個太困難了,我們連想都不敢想??墒悄?,佛的方便善巧,我剛才講,不是永遠讓我們做小孩子的,不是永遠讓我們做小學生的,我們要成長,慢慢你就能夠體會真相,真實的狀況是什么狀況。
極樂世界也有這個情況,那我認為經文,有一部分可以表露出這個部分,是這樣的。那我當時還有個意思,這樣的情況哦,有一個作用,現場與會的,大家都看到,他們也看到我們了,這個可以做什么解釋呢?即便這個《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這個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然后呢,他現在正在說法,可是,與會大眾沒有看到,在《阿彌陀經》里面,與會大眾沒有真正親眼看到,可是在《無量壽經》大家親眼看到,這個有一點點特殊的意含。
當時我認為,當時這篇文章是我大學時候寫的,其實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認為可以這么理解:就是這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最好的證明,因為其實別的經典,有時也有這樣的情況,佛說的不多。就我們用極樂世界做例子,你如何讓大家真正發起信心?而且這個信心所信的這個對象,佛、法、僧的真實的功德,這實德實能就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殊勝的能力等等,確實是有,而不會落空,你最好把他簡單化,就讓大家看到。在《法華經》有類似這種例子,多寶佛塔等等這些,都有這種方式的,那么這個經文也可以這樣理解,這個是最明明白白的事實。
另外,我講了這凈土法門的形態。所謂形態,就分析呀,分析他的各個部分,我先要講啊,我當時有個重要的一個看法,我也不知道到底古德有沒有完全發揮這個看法,是什么看法呢?就是,不管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還是極樂世界哦,任何不離開兩個,兩個,這個可以跟《大般若經》匯通,什么呢?就是“空性跟緣起”不離開緣起和空性。這兩者,當時因為我是哲學,就我說,這兩者互相的辯證的過程,現在看起來有一點點太直接化了,但是,那重點還跟那一樣,緣起這個角度,阿彌陀佛,這個法藏比丘在因地這個緣起,配合我們了。
注意這件事情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哦,不是單獨的哦,空洞的,完全憑著阿彌陀佛的愿力而成就哦,不是哦,四十八大愿里面有很多是跟我們有關系,四十八大愿里頭有講說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這些的有情啊,他們如何如何多,這里面有提到他們如何發愿,如果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乃至呢,看見他等等等等,這里面四十八大愿,你要去分析一下,這里面有好多種情況。
我剛講重點說,跟我們有關,什么叫跟我們有關呢?這個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的眾生投生到那里去,那就好像現在講的,一球而佛心,空空洞洞的。那即便有一個國土在那里,但是沒有人,沒有人在那里。如果是那樣的話,這不成為極樂世界。即便阿彌陀佛用變化身,變化出這個孔雀、嘉陵頻伽,各式各樣的鸚鵡,各式各樣的鳥來說法,如果沒有我們發愿,跟阿彌陀佛的愿相應,關于相應這一詞,如果我有時間再詳細講,若沒有我們發愿投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極樂世界那些說給誰聽呀?好,這個七寶池、八功德水,然后這個微風吹動,錯落雅音,那要給誰聽呀?就是因為有我們,即便是凡夫哈,有我們投生去,即便在蓮花里面,那這個就是緣起,緣起性,不能沒有這個緣起性,這個緣起性一樣。
另外一個:空性,空性這個往往被大家忽略,但是我們知道,《大般若經》乃至所有大乘的,不能離開緣起跟空性?!栋浲咏洝坊蛘邇敉练ㄩT,或者極樂世界,有沒有什么地方,展現這個空性的部分?我從《無量壽經》的經文上有看到,有看到,這個看到是一種一樣跟七寶池、八功德水,乃至微風吹動等有類似的經文,有類似的經文,這個經文我現在好像還沒有直接看到。那我直接先講,這個是這樣子的,我記得那個經文里有描述,就是那個池水的流動,或者還有別的那個河流之類的流動。那么流動的時候呢,他的經文是有提到空,有提到空,也有提到這些菩薩們都已經證悟空性,都已經證悟空性,是這樣的。
那這個地方,現在我有看到哦,我當時這么寫,就是說,我們的發愿啊,發愿啊,乃至這九品花生里的上品,上輩,上輩他們必須要舍家棄欲,做沙門,發菩提心。中輩啊,雖不能行若上人,也要當發無上菩提之心,然后還要做很多的供養啊等等,那當時我說,這個就是緣起,不可以缺少的緣起,不管是我們任何人都一樣。
那當時我說這些經文啊,是緣起,因為還包括不信的,我們知道哦,往生到邊地,邊地疑城,不信的還有誹謗,還有五逆重罪的,除掉這個以外,其他的也不見得有達到證悟五蘊皆空,但是他們還是可以被彌陀極樂凈土所攝受,那這個,就剛剛講的,這就從緣起的角度說,那這就是緣起世界中五蘊的運作,那這個也就是我一般講的,這個《小品般若經》也有講到。
另外一個就是空性,那空性的這個角度啊,在經文上我可以找到一些經文,我簡單念一點點哦,這個經文是這樣的,就是描述這些投生的、往生的,還有已經在里面的那些菩薩們,“他們其心寂靜”他們的心寂靜,“志無所著”志,就是志向的志哦,他們的志啊,無所著。著啊,就是執著的著。
然后呢。。。。。。,然后呢,有一句贊嘆他們的話,“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換句話說,他們超越了世間,他們的心寂靜。這個寂靜啊,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一般的好像禪定啊那種寂靜,不是的,這是證悟空性,契入空性、契入法性的那個狀態,那個叫寂靜,這個叫“其心寂靜”。那契入空性、契入法性,那就是我剛才講的,空性的這個部分的展現。
“志無所著”為什么無所著?就是不執著,這《金剛經》講的: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般若經一直強調,一切法都不執著,就這個意思。因此我當時說,這個就是相似于悟入空性的狀態,然后又如同這個,包括法藏比丘、包括菩薩們修法身的時候。修法身的時候呢,經文上有描述“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忍,就是那個忍辱波羅蜜的那個忍哦,是那個字,但是不是講忍辱波羅蜜了。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這個忍是什么呢?大家想一想,無生法忍,證入無生法忍的這個忍的力量,從初地開始,還要繼續的增長,忍力成就。再來。。。。。。就是“三昧長寂”他們有禪定,有無量無邊很高深的三昧,三昧長寂,這個三昧啊還不是一般的,跟智慧,甚深的禪定跟智慧結合在一塊,這個寂,寂靜的寂。
所以呢,繼續說“智慧無礙”智慧無礙,然后呢“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個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哦,那我當時就說,這個呢,不就像《小品般若經》所說的,般若經里有這個意思哦,“色無受想”,然后呢,受、想、行、識倒過來,“受、想、行、識也無受想”這個是無意互相之間哦,從另外的角度講:互相之間都不受,不受就是不執著,也就是不貪著。。。。。。類似這樣的。比方說這個受、想、行、識啊,受、想、行、識無受,則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受,則非受、想、行、識,般若波羅蜜亦復不受。
最后就是菩薩,“菩薩諸法不受三昧”這般若經很強調不受三昧。這個跟我剛講的《無量壽經》的經文,應該是可以對應的,可以對應到。然后我一樣又引用這個《無量壽經》的經文繼續描述,看他怎么描述與會的菩薩,“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這個經文,我引了雖然只有十六個字,“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這個是指當時在《無量壽經》這個經文嘛,開展時,當時這個與會的諸大菩薩,他們是這個狀態。
那因此我意思就說,這個部分從他們所證悟的狀況,無所著、無所作、無所有,這個當然是《般若心經》后面所講的,不生不滅。。。。。。得平等法,這個就展露了空性。因此就兩個,剛才交代了,有緣起這個部分,有空性這個部分,那是這樣的。
那因此我說,凈土法門啊,它里面含有這個緣起性、含有空性,是這樣的。然后他整個進行,整個從因到果,從果到因,就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剛才講,很可能這個部分一般有點被忽略,那么我們能夠接受或者體會緣起性跟空性嗎?都是凈土法門的所攝受的,那么就跟一切所有大乘無二無別,無二無別,這是我當時寫這個文章所特別的一種體會。
那么緣起性跟空性,如果大般若經來講呢,他又有各式各樣的相對的關系,這個我就不能講太多,而這個三昧耶關系呢,我認為《無量壽經》經文也有表露那個部分。
這個我再用一點時間,這里經文上講:行(heng)業,或者說行(xing)業哦,就是普賢菩薩的行“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爾”這個我當時理解說,這個是緣起性跟空性,處在一種和合的狀態。就是這個果報,我們造的業,得的這個殊勝果是一個果報,這個果報一定有兩個部分,和合。
然后“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為什么不可思議呢?為什么我們的行業,修行的行,造的業,以及果報不可思議,乃至諸佛世界不可思議?經文的解釋,就是因為“其諸眾生功德善力”我們的功德善力就是你現在的修行,你注意安住在那個不同的程度,“住行業之地”就住不同程度的地,合起來才能達到。
所以當時我說,這個就是兩面:一方面有空性,一方面有緣起性,合起來感得的果報。既然是合起來感得的果報,那么剛講過程中的辯證關系,就一層一層的往上,其實這個可以配合菩薩的十地,我們用88頁的十地品去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那今天時間的關系呢,我最后再讀一個經文哦。在《無量壽經》里面啊,他描述那個八功德水,他描述的比較多,他怎么描述呢?我念一下,它的作用“開神悅體,蕩濁清垢,清明澄潔,凈若無形”凈,清凈的凈,凈若無形。
然后呢,“波瀾妙聲”假使這個八功德水啊,有風吹動,有這個波浪啊,“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法聲、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大悲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隨順清凈,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這個描述比《阿彌陀經》充分一點。這些剛講,八功德等這些,他的聲音內涵就很多。那我認為,就是我們需要去了解這部《無量壽經》。
那你回頭看這個四十八大愿,就可以結合在一起,大致上我想,前面就是這樣交代的,好,那我們明天或者什么時候呢,還有點時間再來詳細看四十八大愿,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先看一下。
你看四十八大愿的時候呢,你自己稍微歸類一下,歸類一下,前面第一個愿大概到第十七個愿吧,他直接是講國中天人,就是極樂世界本身,國中天人他們的狀態,有的是針對壽命,有的針對他的身體。第三個愿,針對他身體啊,通通都是金色的。第四個愿,針對他的形態,大家都一樣,沒有差異,沒有好丑的差異,這個都很好懂。
然后,第五愿,就是國中天人了,大家都具備宿命通。第六愿,大家都具備天眼通。第七愿,大家都具備天耳通。第八愿,大家都具備他心通、他心智。。。。。。這個是國中天人的各式各樣殊勝。第十三愿,這個就講他們的壽命。。。。。。這大概到第十七愿左右哦。
那另外的愿呢,有的愿呢,他直接提到,像第十八愿,至心信愿,這77頁,第十八愿哦,這個就十念,十念可以往生的愿“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但是有個條件除外,“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句話是說了,你如果造五逆重罪哦,或者是誹謗正法,你念十念,這種方式,想要往生啊,大概是不可能了,排除掉,好像是這個意思,但是好像又是另外一個意思,因為剛才講了,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可以的,但是好像有些條件,那這里好像沒有,如果不加上那條戒的話,那是排除了的,那是五逆重罪,還有??排除了的。
實際上他這個十念啊,真正十念能夠往生的話,是要懺悔的,要懺悔的!如果真正造了五逆,他要懺悔的,然后相信他就不會誹謗正法,要相信,他的十念可能才有這個功效,這個我們可以看看古德的注解,詳細的注解來進一步的研究。
那我剛剛意思,你要分類,這四十八大愿你自己看,你要不要分類,有的愿就涉及到我們,跟我們直接相關,那你要把他列集一下,比方說:“第十九愿,有提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那跟我們有關的呢?里面還有一部分有提到方法,有的地方方法是,像這里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后,至心發愿。
有的地方有講到持名,就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他有點方法上,這一大類里面還有分,有些不同,等等等等的,這我們有時間的話,再繼續看。
好,現在是8點40,我們是不是不要繼續占用時間,讓大家來休息。那我們大概今天晚上就先這樣吧。
(妙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