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 河南佛教學院2012年國慶精進佛七智懿法師開示之二
在座的各位同修:阿彌陀佛!
我們佛七進行到今天,應該是第四天了,大家辛苦了。佛七啊最辛苦的就是今天,通常不管是佛七還是禪七,到了第四天,或者第(三天),大家最辛苦的時候,最辛苦,就好像我們爬山啊,爬到快要山頂了,就剩下一點點的距離,剩下幾個腳步,這個時候,真的是非常辛苦,因為一路爬上來,最耗體力的就最后,那我們佛七也是一樣。當然,佛七的功德非常殊勝。
我一直都很好奇,我一直很好奇就是我們一起以來參加佛七共修的,也有佛友們,據我所知啊,有人是從很遠很遠地方來,據我所知,有人從廣州來,有人從北京來,有人從成都來,有沒有還從其他地方來的?有本地的,河南省,還有沒有其他別的地方的?我剛剛沒有念到的,別的地方的人可以舉一下手,我想起還有一個安徽來的,還有哪些同修是從別的地方來的?其他的都是我們河南本地的嗎?還是聽不清楚聽不懂我講的,我的普通話講得還可以嘛?聽得懂嗎?好像聽不懂,好像從昨天到現在,還是不習慣我的口音,我們南方人,臺灣人的口音通常比較低沉,我們的國語,我們以前學的不是很標準,所以有時候,你們或許聽起來有點吃力。
那這么多的同修們從各處來哦,實際上在佛教上講,這叫云來集菩薩,我們學習佛法,如果能夠盡量的嘗試,把我們周遭的人、事、物觀想為,觀想為佛陀的凈土,那么一起共修的這些蓮友啊,其實我們都是生生世世都曾經一起修行過,我們能夠來到河南佛教學院,能夠來到這個地方,我自己是從臺灣坐飛機飛過來的,我們都生生世世有這個因緣的,像世間上人也那么講,就是,是不是同坐一條船,要修多少世???大概是修五百世吧,修五百世才能夠同坐一條船,是不是這樣?社會上好像有人這樣說。何況我們能夠在一起學習佛法!
佛法真的是博大精深!今天中午吃過午齋,我們幾位同修就坐下來談一談,我確實有這個感覺,現在大家覺得佛法不曉得怎么去學,不曉得怎么去修,確實經論太多了,佛教的歷史也是非常漫長。那我們現在能夠接觸到的有限的資源,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嘛,確實也不一樣。
我自己學習佛法,若從大學算起,這有三十幾年,我們也都經過這個階段,我們年輕的時候,打佛七、打禪七,很多很多的佛學夏令營啊,佛學講座啊,我們也都經過這樣的一個摸索。我的恩師啊,我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美國法云寺妙境長老,他本人也是,因為這兩天在我們副院長兼教務長隆藏法師那邊,我們有看到了,恩師圓寂的時候啊,有紀念冊,他也有大陸這邊居士到美國去拜訪,拜見妙境長老,所拍的一個很短的片子。
我說這個是什么意思呢?他老人家親自告訴我們啊,他們以前學習佛法也是一樣啊,就是他們的師父,師父的師父,一代一代一代,一代一代的呢,就是師父說什么,我們就聽什么,師父教什么,我們就學什么。
過去那個環境里面,你要看到《大藏經》幾乎是不可能,你想要看到比較完整的佛法,幾乎是不可能。就是現在也是啊,現在我們說,現在《大藏經》有電子有光碟,其實你真正去看的人也很少。
這樣的情況之下呢,我們對佛法的學習,包括修行,就是剛講,師父怎么教,我們就怎么修,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不知道。這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的差別,也不知道。結果呢,恩師妙境上人說,這樣子,我們中國佛教,以前不說,這個隋朝、唐朝的佛教我們不說,后來的佛教,離我們比較近的,明朝、清朝,就靠我們比較近的,近五六百年吧。這五六百年的這個佛教呢,不客氣講,不如以前了,不如天臺智者大師那個時代,不如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的時代。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我們幾百年的佛教會不如以前呢?有一些原因的,至少有社會上有點動亂啊,那這個僧伽的教育,還有修行的法門,修行的具體方法,具體的經驗傳承。這個一旦社會有動蕩,這個不容易保存下去,再加上這個經書,過去經書沒有像現在這么方便印刷,這些因素的作合之下,我們的佛教,就是慢慢、慢慢的不如以前。
我們,包括我自己,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我常常有這種感覺,我們要怎么樣子能夠趕上以前呢?就是把我們佛教恢復成天臺智者大師那個時代,恢復成玄奘大師那個時代,到底怎么樣可以做得到?我們要不要這樣做?答案很簡單啊,假使我不要這樣做,就剛才講,我們師父怎么教我,不管這個師父懂得多少,我們就是只學了一部分,只學那個部分,別的也不管,這個中國佛教是不會出人才的,這不是我說的,是妙境長老說的,不會出人才,因為這四五百年,五六百年就是這樣子,不會出人才。
但是你反觀,反觀西藏,反觀南傳佛教,他們不是這樣的哦,他們的三藏,我先講一句話,就這幾年我回到臺灣啊,我主要提倡一件事情,我到佛學院去教課,我首先講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急需要幾十位、乃至一百位、乃至兩百位三藏法師,我再說一遍:急需要幾十位、一百位、兩百位的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戒、定、慧,這樣的三藏法師。
我們可以想想看,假使我們今天能夠,這個世間上能夠有幾百個,兩百人、三百人,精通三藏的三藏法師,來弘揚我們的漢傳佛教,我們今天身為講中文的,這樣的一個,這是我們的因緣了,我們有責任。我們不是西藏人,我們不是講西藏話,我們不是講東南亞佛教語,我們是講這個漢傳佛教的,我們身上留的血,延續著這個漢傳佛教的,這是我們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除非你不希望,除非你認為佛教是怎么樣就怎么樣,你沒有這個責任。否則的話,回到我剛剛的話題,怎么樣能夠恢復到那個時代的佛教,那個時代的佛教不一定跟印度的佛教比,佛陀當時,大家都知道的,有多少的阿羅漢,我說個故事給大家聽聽,這個故事來自于《大毗婆沙論》,《大毗婆沙論》里面有記載,里面有一段故事,我們知道嗎,佛陀的父親,他們那個釋迦族,住在他們自己的這個城,他們是一個小國家,那么曾經就是琉璃王吧,是不是琉璃王?是琉璃王,就要滅釋迦族。
故事我不講太多,我講那個結果。
那么等到釋迦族被滅了,被滅了,那佛陀帶著僧團弟子們去看,進去這個地方去看,那《大毗婆沙論》有描述啊,那個情況。好,我不說太多,有多少個阿羅漢,有多少個初果、二果、三果的,就喪失生命了,而他們的那個狀態,自己去看哦,我都不說了。
根據上面說的,這個娑婆之人,得阿羅漢、得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數,據我現在的印象啊,至少十幾二十萬以上的圣人,不管是初果一直到四果,就這樣子喪失生命了,這光是釋迦族。用這個比例來思考一下,其他的城市,其他的地方,得圣道的,初果到四果,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那大概相當多相當多。這樣的一個情況,當然當時在印度佛陀在世,后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還阿羅漢,阿難尊者是比較年輕的,這個有的經典還記載他晚年的一些事情,我不細講。
那到我們中國也是一樣,佛教剛剛到中國,慢慢被我們了解吸收了,這個時候就凈土的經典翻譯出來了,般若經的也翻譯出來了,《華嚴經》的一部分翻譯出來了,這點點點點累積起來的。我們的《大藏經》是經過了多少代,多少代的這個出家的大師們,有的是犧牲生命,有的是冒著生命危險,有的是貢獻一輩子,而辛辛苦苦翻譯出來的,而累積起來的,這里頭含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的凈土法門,我們的這個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前兩天,隆藏法師有講到河南佛教學院這個寺廟的建筑與設計。那我當時聽到,有一個想法,大家再回憶一下,這個山門一進來,就是彌勒菩薩,那么大雄寶殿后面,這個圓通殿觀音菩薩,那這個代表慈跟悲,注意哦,慈跟悲從寺廟的這個設計結構去看,注意一件事情,一個在前、一個在后,其實它是前后相連的,山門這個進來,這個代表慈,一直到,它是連貫成一條直線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實際上應該是這樣,真正的大叢林啊,懂得這個道理,慈跟悲啊,一前一后,然后,它是連貫一條線的,這一條線啊它會穿過中間這個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本身,這個隆藏法師也說明了,這個就代表佛法里面最核心的,就是以毗盧遮那佛代表法身,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兩位代表法身的兩個層面,一個是智慧,一個是行愿,慈悲是貫穿的,這是代表貫穿全體的佛法,貫穿所有的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
然后呢,還注意這個結構,大家已經在學院很長時間,我才來兩月半,這個主軸的經過中間之后呢,它旁邊還有什么呢?大家想想,我們的這個道場另外兩邊是什么呢?有一邊是叫做什么?藥師殿。那它的對面是什么呢?接引殿,那里面供奉的是什么?接引殿是阿彌陀佛。藥師殿這邊是藥師佛。
好,大家思考一下,這兩邊又代表了什么?(答:東方、西方)如果這兩邊一邊代表東方,一邊代表西方,我還用得著問你們嗎,太陽升起來那邊是東方,太陽下去那邊是西方,他們代表什么?在佛法里面代表什么?(答:現在、未來)都不對。
回到我剛剛那個話題,一個是代表慈悲的主軸,然后中間代表他的最核心,就像我身體一樣,這是心臟,這是頭,頭到腳一個直線貫穿,你旁邊這兩個是什么?(答:手)如果是手,不用問。這是方便,這是方便,這是你的主軸,一個是究竟,一個是方便,明白嗎?
因此呢,不管是藥師琉璃如來的藥師光凈土的藥師法門,或者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法門,他們兩個是輔助,輔助你這中軸,因為慈跟悲還要這兩個方便來展現,來落實。所以,實際上呢,一、二、三、四,如果你就這樣看的話呢,它又是四方形的,四方形的,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又是四方形的,這樣才是完整的,這樣加上中間,實際上就代表五方,五個方位。
那回到我們剛才,藥師法門、凈土法門,各自代表兩個方便。一個是現世的,大家知道,藥師法門,比如說你有什么疾病啊,那就用藥師法門比較直接,他代表我們現世的,現前的苦難等等,藥師法門,藥師如來的愿力。
那么另外一邊,極樂世界,這阿彌陀這邊,代表來生,代表來生你何去何從,一樣是方便,而這兩個缺一不可,現前當下現世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你還有未來,這兩個在佛法里面,就是如同鳥的兩個翅膀,如同人的兩只手。要怎么樣?要相輔相成。
我今天要講的,另外(重點)就是這個東西,前后合一,左右合一,跟這個中心的大雄寶殿的這個,佛法的最奧秘的,最深奧的、最精華的,這個右手合起來,合一。照理說,其實我是不太懂寺廟建筑的,我來這里才體會到這個東西。
另外你可以再建個塔,建在這里,可是它絕對不離開這個核心,當然前面有那個天王殿,天王殿又是代表另外的,這個更是代表世間的,當你合起來,世間,出世間。天王殿如果代表是世間的,那你這邊就代表出世間,合起來就是世間跟出世間合一,這樣明白嗎?那這些事情,我們不只是去看佛像
另外我還看到鐘樓,還是鼓樓的下面有地藏菩薩,是不是地藏菩薩?是不是?我也看到,一樣的,這些都是這個范圍內,還有更多的方便,但是絕對不能離開中間這個核心,注意哦,不能離開,不但不能離開,他們互相之間他們是合一的,合一的,正如我說的,佛的四個身:自性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合一的。
我們的學習,就佛,他本身啊,以他在菩提樹下示現他成道、悟道,然后,他所開展的這些,其實他就是告訴我們這一些。你說《法華經》講的開示悟入,三世諸佛出現于世啊,為了一大因緣,就是為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佛陀的佛,佛的知見,他不是開示我們凡夫的知見,他不是開示那些外道的知見,他所開示的就是我講的這個情形,就是《法華經》圓融的、圓滿的,慈悲、兩個方便、核心,這樣的一個環境。
我說這個意思做什么意思呢?我剛講,我們凈土法門是這一邊,但是,你不能沒有其他的,有沒有哪個道場,我不知道中國大陸有沒有哪個道場,你進去,你只看到一個阿彌陀佛,或者只看到西方三圣,就這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沒看到別的,大概很少。
我過去在北京有住過一段時間,我的印象,是的,有個特殊的寺廟,比較特殊的,比較小的,它特別專門供某一尊菩薩,是有,但是不多。一個大道場,一個完整道場,一定是像我們河南佛教學院這樣子。那為什么是一定要這樣子做呢?原因就我剛剛講的,因為這個才是代表法。佛像本身,假設我們佛像本身象征佛,佛這個里面含的就是佛法,佛法,我們出家人在這里,那就是佛、法、僧了。當然法,也可以用文字記載的佛法。這樣的一個地方,這叫道場,具足三寶道場。
再回到我剛才講,凈土法門這一邊,不能離開的,不能單獨的,就是觀音菩薩,或者哪一個菩薩、哪一尊佛不能單獨,雖然有的小寺廟,像剛才講的,乃至他名字起某一個,我們現在這個道場名字,名字是一回事,你只要供佛完整的。那么回頭講,這個法門也是一樣的。
那么我昨天講的意思呢,中午有同修有一個疑問,其中有二則疑問,其中一個問說:我們這樣念佛是不是就沒有功德?問我有沒有功德。我大吃一驚,怎么會有這種問題呢,我昨天的意思完全不可能,不可能導致這種想法哦。念佛當然功德非常大,沒有人不知道這句話,念佛一句怎么樣呢?滅罪恒沙,滅了這個如同恒河里面的沙,那么多的,乃至超過它的過去的惡業。念佛一聲,乃至拜佛一拜,你功德就這么大。連我都明白,我不可能說不根據經論亂講。實際上當然功德非常大,不管你用哪種方法,我們現在都知道,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者觀像念佛,究竟的實相念佛,這個在這本課頌本里都有。
我們現在持名念佛,當然也是功德很大,這個法門,乃至十念,這是最適合一般的,這個不管是印光大師,乃至過去我們都是非常贊嘆的,都有修習過。那這個是一般人最容易的方法,不因為這個方法是容易,就減損他功德,不會,不會減損他功德!
希望大家這種信心,信跟愿,不但不會減弱,還要繼續的增強他。就我們念佛,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的方便,就是因為他方便中的方便,任何人都可以做,有時候有些道場甚至有些頓悟,我們都要看到這種很感應,得到特殊感應的故事,連有時其他畜牲類都能蒙受利益,何況是我們呢,這樣應該先明白這。
那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還有個問題,就是好像說到我們的基礎,這個同修說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等等的,這個是印光大師提倡過,一樣,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學習過,光是兩岸視聽拍的那個片子,我都看過很多遍,我都非常喜歡。
但是,我有進一步補充啊,這個是必須的基礎,但是光是這個還不夠的。有了人天的善業,就拿《了凡四訓》做例子,有了人天的善業,這是我必須有的基礎,這是我說的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這個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話,這是必須的,除非你是把自己設定在下品下生。否則的話呢,五戒十善這個是必須的,對我們現在做人來講,不是那么困難,我們要具足五戒十善不是那么困難,這是必須的條件,可是光這個不夠,我說的不夠,不是不準你發愿,你要以上品上生來發愿。
你要盡量的希望你這一生,有限的生命里面,你的修行啊,像我剛來時解釋一個例子,我簡單的來說一下,這個歷史呢,舉個例子來講,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于一百年前那個時代,那位同修也說,以前那個都是戰亂,這個根本就是很紅的一個時代。
今天我們不是這樣子,今天很多人都有文化,都有知識,受過教育,今天我們有能力來研讀學習經論。所以也有機會,至少對空性、對菩提心、對大悲心、對慈悲心,不但了解,而且你知道怎么做,怎么去修,怎么樣可以成就,今天我們是有這個機會的。
那我比喻是這樣子:今天這個時代,我十幾年前來過中國,那個時代,據說很多地方還沒有高速公路。我這次來,我到上海才知道,不但有好多地方都有高速公路,這種火車還能讓火車非??焖俚?,我們臺灣講高鐵,這里我還是不會講,總之很快速的。
另外,飛機場,飛機很多了,現在我拿這個做來比喻: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以交通來講,我們的交通工具,你不可以拿一百年前來比較,一百年前的人要出門,他可以選擇,但再怎么快也不可能快于飛機,或者我剛講的那高鐵。
我的意思是說,現在有一個人,假使他現在住在一個非常偏僻的某一個地方,也沒有受教育,他也不知道這些東西,然后,他希望他要去北京,因為他就不知道有這些,然后他唯一選擇的方法很有可能就是走路,或者就是很基本的交通工具,舉例講,搞不好是腳踏車。
但是,因為可能,我們知道,你要去北京,如果你有錢,你花點錢買張飛機票,搭飛機。如果以我來的方式來講,兩個小時左右就到了,一個人是兩個小時,就從這里到北京。另外一個呢,從這里開始走,他也沒有地圖,什么都沒有,我很懷疑,他會不會走得到北京,這只是一個比喻。
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條件,已經超過以前太多了,其實這個時代是非常有福報跟有智慧的時代。因此我們的發愿,信、愿、行里面啊不但要堅定,而且要,然后我解釋,為什么要上品上生呢?為什么盡量要上品上生呢?因為上品上生的話,你就不用在蓮花里等很久了。我有說,大概是中品中生,在蓮花里面要多久?大概是半個劫,不管他多少劫,這時間很長的。如果我是上品上生,你馬上就是佛為你說法,你馬上就是得無生法忍,你馬上就是以初地菩薩這種程度來修行。
還有一個人,同時生去,但是他生在蓮花里,要很久很久很久,而且,我說過,就算花開了的時候,菩薩們為你說法,為你說聲聞法,然后,你聽了聲聞法之后,修習修習,然后,得到阿羅漢果位。請問,這個時間要多久?還沒有完呢,從得阿羅漢這個果位之后,再繼續修,回小向大,修大乘,又等到他得初地,得無生法忍,這又要經過多久啊。好,就兩個人,假使同時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兩個人這樣的差異,所花的時間有多少,那個差異有多少?而這個時間的差異影響了什么呢?影響了這兩個人的成佛啊。
我昨天有說,我們必須快速的成佛,盡量的。為什么觀音菩薩要從初地頓超到七地,等等等等的,這些故事,這些具體的事情,一直都指出。我剛剛講,一切諸佛,如果這個十方虛空里面有無量的佛,假使我們現在都成佛,你看看他可以發揮的力量有多大?假使我們現在都是佛,我們坐在一起,然后這些佛,各自以這個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千百億變化身去度化,你看看力量有多大?跟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坐在這,其他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只能夠自己念經念佛,連自己可能都不能夠度脫,那你看這個差距有多大!
那時間上,有一天,我們也成佛,你看呢。從現在算起,到有一天我們都成佛,想想看,這個時間要花多少時間?即便我們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萬一我們都包在蓮花里面,這不是一個人哦,不是只有一個人哦,我們現在這大概一百多人,一百多人的差異就很大,更不要說數目這樣一千一萬一直上去,你看這差異有多大?
所以,為什么我需要把這個真正的圓滿的,一個真正的貫穿的一個核心的,一個包括很方便的,方便、究竟,圓融無礙、無二無別,要把這樣完整的要學習,不管你這一生,不管你往生到哪里去,這個學習之后,縱你在哪個地方、哪個世界,如果你在那里發菩提心。
大家知不知道真實發菩提心?大家應該看這個經哦,真實發菩提心的話,會怎么樣?大家知不知道?真實的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大家知不知道?有沒有哪個知道的,講一個來。你如果真實發起菩提心了,就算你曾經造過惡業,造過要到地獄的惡業,或者你后來造了要到地獄的惡業,你真實的菩提心啊,當你到了地獄之后,你很快就出來了,真實的菩提心不退失不退轉,他自己的功德力量,你到了地獄去,他可以讓你馬上出來,不在那里受苦。
釋迦牟尼佛有一世也是這樣子,有一世他是墮落到地獄去了哦,這是由惡業而招感,確實到了地獄去,當時他看到旁邊一起受苦的人,那個地獄的獄卒要去打旁邊這個人,他突然立刻升起一個念頭,說我愿意代替他來受這個苦,就這一念,他馬上就從地獄出來了。這不是我說的,這是真實的,經典上的故事。
這是真實菩提心有這么大殊勝的功德,所以昨天為什么一直強調我們需要真實了解的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建立在大悲心,其實,什么是大悲心?他必須是什么條件跟什么狀態?大悲心一定要建立在慈心跟悲心。。。。。。。
那凈土三經有沒有這樣講,有沒有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具體的步驟呢?不見得有。所以,為什么還要其他的經論,你再加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加上《楞嚴經-耳根圓通章》通常凈土三經再加上這兩,里面還是沒有講,有的法門很高深。凈土法門是非常高深的法門,我們等下看四十八大愿,但是,他又是大家三根普被都能修的,是這樣的。但三根普被,我們自己要期待自己是上根啊,大致上是這個意思。
我有時侯要引用經論,有時這個話題會岔開去。
我們回頭看這個四十八大愿,請翻到73頁。今天晚上照理說,我們前幾天,安排說晚上跟大家結緣,當時是排今天這個晚上,昨天那個晚上是多余的,隆藏法師慈悲,希望我多講,是這樣的。
那么昨天我有說過,這些愿,我們要歸納一下,第一個愿,就是:“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就是極樂世界不會有三惡道,不會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會有。他這個話是有點倒過,如果有啊,這個法藏比丘他不取正覺,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墒乾F在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啊,已經十劫。所以,這個愿,他已經圓滿了,圓滿的意思就是沒有了,沒有這個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我們如果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用擔心墮落到這三惡道,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可能,也沒有那個因緣條件令我們墮落。
那我們一開始就討論過一個小事情,過去二十年前左右,在臺灣曾經有一個討論,就是帶業往生跟消業往生。不知道同修們有沒有人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討論。大家現在想想看,你認為的往生,到底是帶業往生呢還是要消業,要消業才能往生?你想想看,你自己有沒有一個想法。
不要客氣,你們盡量講,大聲講。(答:法師,帶什么業?)法師反過來問,你要帶業往生,你那個業是什么業?這個是有智慧的,不要說我怎么問,你就順著,你也可以舉一反三,可以從另外角度來思考,沒有錯,可以去思考。
說到業,到底是什么業?在《阿毗達磨》里面講,業有幾種啊,有有漏業,有無漏業。有漏業里面又可以分有漏的善業,有漏的惡業。那無漏業,無漏業一定是善的。我已經回答了,業指哪一種業,業就指這些啊,不出這些。
那好,帶業或者消業,消什么?這樣子,我們會更清楚、更具體,這個討論也好,或者我們自己修行也好,會更具體。
其實我們一般人,我們到那里是有漏的,有無漏的善業,有有漏的惡業。大家都知道那句話,千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三界里頭一般都是這樣子。
但是現在有些特別的,我還是簡單講,其實很簡單了,兩種,往生的人,我們過去都分兩大類:一大類就是凡夫,還沒有得見道位以前的凡夫。第二大類,當然就是圣人了,得圣道位以上的圣人,簡單就這兩種。
凡夫,一定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定是帶業往生的,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消業的,你消的業是消的一部分,可是還有那些沒有消的。所謂消業,意思你業都要消掉,完全都要消掉。他帶業,就可以帶有漏的善業,帶有漏的惡業,我們可能還沒有能力有無漏的業,凡夫一定是這樣子的,這個業力根本不可能把它去除掉,那你要往生,當然是帶業往生了。這個根本沒有什么好討論的,答案其實很清楚,針對凡夫是這樣的。
而圣人,圣人就有可能消業,因為圣人當然有初果這些等等不同了,若阿羅漢,根本完全把過去業,完全都是毀壞掉,就是他的種子都毀壞掉。那如果他往生,那他當然是消業往生。如果你一個修行人,現在證得阿羅漢果,或者說《阿彌陀經》里面,這些經典里面,佛說當時的一起聽聞凈土三經的,一起聽聞的這些聲聞弟子們,很多阿羅漢了、大阿羅漢了,這《阿彌陀經》講,很多大阿羅漢了,如果他們回小向大,也發愿,佛陀也勸他們發愿,往生極樂世界。那如果不能往生,當然就是消業了。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沒有什么好爭論的,實際上分兩種往生的類別就解決了。因為我來講,一般大多數來講,我們當然是凡夫,我們當然是帶業,那當然了,帶業里面這一項,我們盡可能多帶一點善業,少帶一點惡業,但是你還是不可能完全,這其實很簡單。
但是有個小問題,你帶的這些惡業去,根據業果的道理,根據因緣緣起的道理,你的業,一般來講,要得果報的,遲早要得果報的。大家都知道,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一般都是這樣的。
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會不會有特殊的?會不會沒有這個問題呢?你要這樣思考。你看這個愿,一邊看這個愿,一邊你就要思考,你所了解的佛法,或者你曾經聽聞過的一些討論,把它應用起來,對照我們這四十八大愿,包括我自己在內,我不可能一條一條記得清楚。那你現在,剛好我們有這個機會一起來學習,那你就可以有一層比較直接、清楚的一個印象啊。那剛剛這個沒有三惡道的凈土,明白了,是不會有的。
第二個愿呢“設我得佛,國中天人”還有一些愿呢直接講天人,注意了,有一些愿,他直接講國中天人,這是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我有注意到,直接講國中的天人,他們如何如何。。。。。。,那當然就是天人,沒有三惡道。
這個天人我還注意到,這個天人啊,為什么特別講天人,很可能不是阿羅漢,也不是大菩薩,很可能就是我們,我們干嘛往生去呀?我們品位不高,可能就只這樣的天人。否則的話呢,照理說《阿彌陀經》講的清楚,有許許多多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皆是大阿羅漢了,或者許許多多的大菩薩,那還有一些,不是大阿羅漢,也不是這個大菩薩,那還有一些就是這種天人。然后,你看他描述跟他們有關的事。
第二愿:“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這天人很明顯哦,有壽命的長短,不然就不用說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這個意思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那如果用昨天講的古德,他們整理出來的那四種國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長寂光凈土。那很有可能這種天人,因為還有壽命終的問題話,很有可能就是比較普遍的。
那這個意思你要明白,即便他們的壽命結束,如果他們又落入三惡道的話,那法藏菩薩不愿意成佛,不取正覺。但倒過來,他已經成佛,所以也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呢,如果這些天人證得品位比較低的,也沒有關系,至少,他壽命結束后,是不會墮落三惡道。
我們一個一個來了解哈。
第三個愿“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身金色者。。。。。。”。這個講很明顯,這些天人本身,他們的這個外表的顏色,都是真金色。這個“悉”就完全的意思。一樣對他們的描述,那么我們將來可以再進一步看這個注解的書。這個每一項有沒有特殊的含義,壽終或者真金色。我們先看這字面上,然后將來你找注解的書來看,有沒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第四愿“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那這里表示,他們不但是真金色,而且大家的外形、相貌,“形色”一般來講,就是外形,形狀,意思就是大家都一樣,沒有不同,不像我們現在看起來,大家都不一樣。到時,你看不出來,哪一個是哪一個,因為大家看起來外表都一樣,又都是金色的,而且呢,又沒有好丑的區別。所以呢,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前幾天我們看的那個動畫片,他應該要做什么里面都有,針對天人,每一個都要一樣,你不要分別出他們有什么過錯,也沒什么好丑。
第五愿呢,我們看74頁“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失宿命。。。。。。”接下來幾個,就是神通,神通的部分。這個神通有他的作用,“國中天人,不失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智”。這個宿命通,他的作用啊,會令我們啊可以知道前生前世,而這個前世啊可以很久很久以前,這個意思說呢,這個量,下至是最少的意思。
你得了宿命通,你能夠知道自己的前世有多久啊,最少的量就是這個量,百千億那由他,這個是數字,不是年,是劫,這么多的劫里面的事情,就是你的過去生中,這個非常長哦,這個量非常大,最少是這樣子,下至,最少是這樣子。那最多,最多,一般是沒有限制。通常的宿命通,通常的宿命這種神通啊,是有限制的哦,通常不可能這么多,頂多可能的,看個人,有的可能是十輩子,就往前推,大概十輩子、二十輩子等等的。不一定,一般人沒有可能證得了的,證不到,這是宿命通,那天眼通也是一樣。
第六個大愿,“天眼通”,天眼通的功用就是看見,能夠看見,那看見的范圍一樣很大,有這么,大百千億那由他,他這么大的量,這么大的數的佛國,佛國,一個佛國有多大?你們再研究,總之他不是像一個地球,不是說有這么多的地球,他是佛國。其實不同的佛的佛國,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而那個佛國其實只是適應,相應當機者的狀況,所以其實每個佛國都不是決定性的那個狀態。
第七,那是“天耳通”,那這個我們就不用細細的看了。第七個大愿是天耳通。
第八個大愿,是“他心智”,他心智一般也叫做他心通,這個可以相通的啊,這里是用:智,別的經本用:通,一樣他的量也是這樣子。那他心智的作用,就是知道別的有情心里頭在想什么,這我不能細講。
第九個是“神足通”,那到處為止,你算一算,就一般講的五種神通,但要注意哦,我好像沒有看到漏盡通,對不對?因為剛剛講,這個國中天人嘛,這漏盡通要阿羅漢才有啊,至少圣人才有。但是,平常我們一般講的,共通于世間外道五種神通,這里都有,不過,這種雖然是共通的,但是,很明顯的,他的作用超過一般常規。
因為有這么多神通啊,而且這只是天人,那么他們這些神通的作用當然就很明顯,比如,我們知道,“其國的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個很明顯的,可以用神通去做到,如果他只是天人,他有這些神通,神足通啊,他就可以去,這個對他們來講,不是問題。
這個就是他們殊勝,這個就是為什么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即便你只是天人,你具備這些神通,那你想要供養那么多佛,這個很容易做得到。你供養這么多佛所集積的那種福德、善根,我們過去說是善業啊,那可是不得了,那比起我們現在,確實是超過很多很多的。
第十大愿啊,“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其想念,貪己身者。。。。。。”這愿有點特別啊,這個字面上很明顯,這些天人如果升起了貪念,這個貪念特別是貪著自己的身,“若其想念,貪己身者”,這個己身,也有可能是升起薩迦耶見,字面上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最淺的就是貪著我們的身,這個身剛剛講是金色的身,大家大致上都一樣,形象上都一樣。但是,不會有這種現象,不會起這種想,不會起這種想跟念來貪著這個身,不會有這種現象。
第十一大愿啊,“國中天人,不住定具,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個愿,字面上不太好懂,你們看一下哦,“國中天人,不住定境,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他的意思到底是反面還是正面?先明白了什么叫“定境”,然后呢,依字面。我的理解,這是正面的。反過來,這些天人他們一定能住定境,而且一定能至滅度。這個我的理解是把它連貫了,這些天人一定是安住在定具,這個定具其實就是種性的意思,他是決定的種性?;蛘呶覀凂R上開《瑜伽師地論》,他是決定你的根器,決定根器的補特伽羅。而這個應該特別指什么呢?指他能夠得圣道的,必住定具,而且必定能夠達到滅度。這個很明顯,他是具有得解脫的種性,而且不動搖,不會退。這個定還有個意思,不會退,他這個得解脫的種性、種子不會退失,不會破壞,最后必然得到,簡單講,得有余涅槃或者無余涅槃,這叫滅度。
這個度,他們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么法藏比丘不取正覺。我的理解是這樣子的哈。 那反過來就是,他們一定可以住定境,這樣子,那在《俱攝論》里講了,圣人也有根器的差別,有鈍根,有利根的差別。這定境,我想,就算是鈍根,他可以轉成利根,總之,最后都能夠滅盡一切煩惱,以及惡業,才能必至滅度。
第十二愿啊,是76頁,“設我得佛,光明。。。。。。”這個是指他自己,阿彌陀佛自己,最初在法藏菩薩的階段,如果他成佛的時候,成佛的時候,這個佛他本身的光明,如果這個光明是有限量,然后呢,他這個光明可以照的范圍呢,“下至不著”。這個又是否定否定語,就是最少的量啊,最少的量也不能夠去照這么大的范圍的話,那他就不取正覺。
你又要把那個負面給他轉成正面,簡單講,這個佛的光明啊,是沒有限量,他最少最少一定可以照這么大的范圍,這個有時候古德翻譯啊,梵文有點麻煩,他那句子結構,有時候很多都這樣的。那么我們都知道他光明沒有限量,簡單講,阿彌陀佛光明沒有限量。
第十三大愿,是“壽命”,一樣這針對阿彌陀佛本身,光明、壽命是這樣。
第十四大愿,那是他的弟子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聲聞,這兩個字,一定是指佛的弟子,親自聽聞佛的教法、教導,來修行來成就圣道的,這個才叫聲聞。那這些聲聞啊,有的可能是從他方國而來的,現在重點不在那,重點是他們已經在里面,已經在這個極樂世界里面。那現在是講他的數量,“國中聲聞啊,有能計量,乃至。。。。。。。”
他這個形容很特別,我解釋一下,就是這么多的聲聞的數量啊,誰來想象,誰來計算這些數量,哪些人來計算?三千大千世界里頭的眾生,這些眾生啊,他們都修行成就,成為辟支佛,由這些辟支佛來思考來計算,極樂世界里面的聲聞弟子的數量,這個句子有點奇怪哦,我這樣解釋明白嗎?就這么多的數量誰來計算,假使有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眾生,每一個眾生統統成就了辟支佛,現在不是講時間哦,是講數量,假設有非常非常多的眾生,我們光用地球來講,假如有七十億,有七十億的人都成了辟支佛,這個七十億的辟支佛來思考一下,極樂世界的聲聞到底有多少?
好,然后呢,再加上時間這個角度,他們繼續的思考,繼續的來計算,經過了百千劫,經過了百千劫,大家一起來計算,結果呢,還是不知道,還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這個愿的句子有點不好了解,簡單講,就是無量無邊,就這么多的辟支佛來算,還算不清楚,那可見那有多少,還經過這么長時間來算,都還算不出來,還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這個數目,這第十四大愿。
第十五,“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我也解釋一下,這些天人的壽命,實際上也是沒有限量,從這個愿看起來應該是沒有限量,但是有例外,這個“除”,就是例外,除掉某一些,這個“其”,就是某一些,某一些這個天人他本來自己有自己特別的愿,那個本愿,就他本來有特別的愿,因為他很可能希望去別的地方。
舉個例子來講,有的天人想說,我如果得到這一神通,我能夠看這么多的世界,也能夠知道這么多的有情,假使里面有我的母親,現在到哪里去了,我要去救度他們,不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那他很可能希望不要永遠的留在極樂世界,不要永遠的這個壽命無窮盡哦,他可能就是希望離開,或者壽命結束,投生到那個地方去,去找他的母親,救度他的母親。我這是假設的哈,那這個本愿,假使像這種情況啊,那個修法的“修”,就是古文,就是長,長短自在,就是他的壽命長跟短,由他自己的本愿來決定,而不一定是無量無邊,不一定是這個壽命無能限量。這個愿很特別,我們平??赡軟]有了解,還有這一個愿哈。
第十六愿呢,“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這個比較簡單,這些天人啊,簡單講,不會聽到不善的,不會聽到不善的種種的這些名字,不善的名字就多了,光是不善這個名字,他們都不可能會聽到,簡單講,就是沒有這種不善的緣,不善的語言,不善的事情,不善的人、事、物都沒有,所以不會聽到。
第十七大愿呢,這個是《阿彌陀經》有的啊,就是贊嘆,“十方世界無量的諸佛,不希(叱咤)稱我的名字。。。。。。”這個(叱咤)應是:我聞,應該說是贊嘆的意思。你把他反過來,簡單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會贊嘆,而且都會稱這個阿彌陀佛的名字,以稱阿彌陀佛的方式來贊嘆他,是這樣子。
第十八大愿,注意,這個地方哦,昨天講,你要整理一下,有一些跟我們有關,就是你怎么往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講的明白,就是十方的眾生,只要他們是至心信樂,就是信、樂,這兩個很強烈,很歡喜,想要生到極樂世界,然后呢,他們的信愿已具備了,他們的行,行這個部分啊,最少最少就是十念,是這個意思。最少最少是十念,那如果他們還不能生的話,那我不取正覺。倒過來就是可以了,最少最少要十念這個量,那他們一定可以往生。
但是,一樣要排除兩個例外,五逆,還有誹謗罪。這個愿很重要,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去了解五逆重罪,五逆這個惡業是怎么一回事?還有誹謗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好像有的解釋哦,有的經論啊,比方說,現在有些人,修行某一些法門,我不必要講了,他們對別的,或者對根本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傳承,有的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點輕視,有點輕視,甚至覺得說那個不是佛法,有一些人確實認為大乘不是佛說,到今天為止,還有一些人,我不認識他們,知道還有一些人還有這種看法,不過,反正他們也不相信,他們多半也不相信這個極樂世界。
那那種情況是算不算誹謗罪?還是只是輕微一點的?這個應該要看注解,因為這個地方是跟不是,這個你要很清楚。如果像剛剛講的那種情況,大乘不是佛說的,嚴格講,很可能,這我不要講了啊,這個要進一步研究,研究之后,我們自己要小心,研究的目的是要我們更清楚,具體的怎么做,那個尺度在哪兒?這個倒不是說用來去批評別人,倒不是這樣子。
那這條愿很明白,“至心信樂”,然后愿意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然后行呢,最少你要十念了,乃至,這個詞在梵文里是最少的量。比方《金剛經》上講的,乃至四句偈,乃至四句偈,因為印度的梵文,一個頌一個頌就是四句,四句合成的,四句偈就是一個頌。你持誦大乘經或者持誦《金剛經》最少的量,一個頌,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最少的量要十念,這里并沒有告訴我們這十念要什么時候,并沒有告訴我們是臨終十念還是平常的十念,這里沒有講哈。一樣,我們再看祖師大德的這個注釋。
第十九愿,這個是78頁“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這個地方要注意了,這加上一個:描述發菩提心,這里加上一個:描述發菩提心,然后呢,修諸功德。這個愿很明顯的,跟前面第十八不一樣,你們要思考一下,他差別在哪里?差別在哪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愿”很明顯的,他共同的地方是這里:“至心發愿,欲生我國”這八個字是一樣的。
前面第十八大愿是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差一點點,但是意思應該是一樣,一個是信樂,一個是發愿。信樂,嚴格講是有點差別,信樂證明有信心,很歡喜。那發愿,那應該是更強烈、更堅定,更直接,或者更具體,或者說更專注都可以,這是十八大愿。
然后呢,“臨壽終時啊,假令不與大眾圍繞。。。。。。”這個很簡單,這樣的十方眾生具備這樣的條件啊,那么,阿彌陀佛一定跟許多的菩薩,剛剛臨終的時候,一定圍繞在他周圍,但是下面就沒有了,下面沒有講到他會不會往生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一定會,圍繞在這個人的周圍,現在祈請哦,目的當然就是接引他。不過我認為,因為經文本身沒有告訴我們,他往生不往生,沒講,那會不會有?
即便,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上門現在你面前,這個人也發了菩提心,也修很多功德,也發了愿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即便是臨命終時有這樣的現象啊,你要思考一下哦,因為經文沒有講,他到底生不生,到底往不往生。
照理說,來接引哦,我為什么這樣說,我曾經看過一些記載,或許你們也聽過,就是有的老居士也修得非常好,他確實有點知道,欲知時至,事先交代一些,甚至他們有人說,我已經見過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已經來過了,已經來過了,但是還有一點事情了,就是再拖延幾天,再拖延幾天再來,有聽過這種情況。
那現在就說,就算來了,他說不定馬上去,單這里講是臨命終,原則上去,應該沒有問題,這個諸佛菩薩都已經現前了嘛,你就算再有什么特殊的障礙,有沒有那特殊的?最好是沒有啊。這個時候萬一有了,我們的親戚、朋友什么的,在你身邊哭啊、鬧啊,萬一,我說萬一啊,那還是要注意。
我們看第二十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這一個愿,也是很特別,有的愿是跟阿彌陀佛的佛號,就“聞我名號”這四個字,跟這個有關,這個就跟我們往不往生,能不能阿彌陀佛接引這些,就有關。這些地方特別要注意。
“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注意這四個字哦,系念我國,還有呢,“植眾德本”這個愿跟前面那個愿,都有說到,你要修功德。植眾德本,就是培植很多的功德的根本,這個本是根本,也可以說是很穩固。然后呢,“至心回向,欲生我國”把這么多的功德回向到往生這件事情上來。結果怎么樣呢?“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不果遂者,這個愿就跟前面愿多了“不果遂者”這四個字,那意思很明顯,一定可以!因為他想要達到他想要的結果。
但是我認為,你應該比較這兩個愿,第十九跟第二十。第十九啊,他的條件是:“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我認為關鍵在“系念我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不能輕易看過,為什么?“系念”這兩個字,我國,當然是極樂世界了。但“系念”就不是一般的啦,不是一般的,一般不可以叫做“系念”。系念,我認為有相當的修行功夫。
所以我為什么說我們要去看《觀無量壽佛經》里面描述的,我們要看《阿彌陀經》里面描述的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這個部分很明顯的,這個部分的力量是很大的,才用系念。相信這不是說隨隨便便的哦,迷迷糊糊的只是大概知道一下,大概知道說“從此這個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相信沒有這么的簡單。
然后,“植眾德本”所以,我們看得出來,那個修諸功德,是很重要,當然你是不可少福德因緣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善根福德因緣跟這個都相關的。
還有一個就是“至心回向”要至心回向,那你若一定要去分別,這四個字、四個字哪幾個是最根本?哪幾個是比較次要?這個那就要看古德的注解,看他們有沒有這個思考,字面上,他好像不一定有誰是主要,誰是次要,可能都有,念我名號,系念我國等。
第二十一愿,“設我得佛,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這一個愿,又補充了前面的。這種天人看樣子也不是一般的哈,意思就是都會成就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剛剛說,他們都是金色,形象都是一樣,也沒有好丑的區別,現在說大家每一個都具備三十二大人相,那三十二相,你要看經論的描述,這三十二相,轉輪圣王,有三十二相,是這樣子。
第二十二愿呢,這個提到他方國土了,提到他方國土,這個很特別,我們一一看一下:“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這不是一般的哦,這是其他的國土的,已經是菩薩了,然后他們如果發愿,就是他們已經來生到極樂世界的話,怎么樣呢?畢竟必至一生補處。他們已是菩薩,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有保證畢竟可以得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彌勒菩薩那個狀態,他下一生應眾生的機緣,那就成了。真正看這一句話哦,我現在看了,我認為的意思,如果你現在得初地,如果你現在得到初地了,你又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你畢竟,究竟就是很快,不會有意外,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所以你要成佛之前,就先達到這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再一生就補這個成佛,就等于說成佛候選人一樣。所以可見他有多殊勝。哦,這個菩薩這一愿沒告訴我們,是哪幾地的菩薩,既然沒有講呢,就包括初地以上。
接下來:“除起本愿,自在所化,為利眾生故,必被宏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后面這些,要解釋一下,剛剛講,這些菩薩,來到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修行,很快的會達到一生補處。
但是有例外,就是如果他的愿,不是這樣子,假設他希望的是呢,即便還沒有得一生補處,假設他得二地、三地、四地,他就希望能夠到別的國土去,也有這種情況,除掉他本來就是這種愿,也可以哦,他希望自在去度化,自在所化,就是自在的去度化他所要度化的,那這些所要度化的不一定只在一個地方,他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然后呢,他披上這種非常宏偉的廣大的誓愿的那種盔甲,然后繼續的累積功德,或者是福德,度脫一切,那他就要游諸國土,無量無邊的國土他都要去,都要去跟那邊的眾生結緣,然后去度化他們。
而菩薩也可以度化眾生,也可以,菩薩的智慧,他說出來的一定是正確的,得初地的菩薩,因為見到了法身的一部分,所以他說的不會錯。他說的即便不一定圓滿哦,他還是不如佛的圓滿,佛的圓滿就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這是圓滿。
那菩薩呢,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不見得圓滿,這是菩薩跟佛的差別,可是仍然他可以度化,讓這個眾生得初果,這個他有能力,或者回小向大這樣的能力。“游諸佛國修菩薩行”這可見啊,他還沒到一生補處,可能二地、三地、四地。。。。。都有可能,菩薩行方便很多。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導度化恒沙無量眾生”這種菩薩,我再解釋一下,跟他留在極樂世界修行,就達到一生補處,有什么差別???大家想想看有什么差別?這種菩薩是悲心特別強,他不能夠忍受別的國土那些眾生繼續受苦,這種是悲心特別強的,這種很可能就像釋迦牟尼佛,寧愿先度化別人,寧愿到各式各樣的世界乃至到這個三惡道去,就像地藏菩薩,悲心特別強的,寧愿先去度化。
在度化的過程當中,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同時來修菩薩該要修的智慧,跟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還有要修六度波羅蜜,乃至十度波羅蜜,是這樣的,就是他特別的悲心。
那另一外的角度講,繼續留在極樂世界的話,他沒有辦法像他這樣子結那么多緣,然后,就是比較快的、比較早的先去度化他們,度化他們,至少讓他們得初果,或者種下得解脫的種子,因為這樣他們先脫離三惡道、先脫離六道輪回,至少是這樣的。
然后他說呢,“開化無量恒沙無數眾生啊,使令入無上甚深之道”。就是這個情況,使得這一些如同恒河沙那么多數量的眾生,每一個都能夠建立,使他們建立了無上的甚深之道。這個可以倒過來,使他們都在這一個無上的甚深之道上面安住。什么叫安住在無上甚深之道?這簡單講,得初果,這個現證四圣諦,得初果就是現證四圣諦,苦、集、滅、道,如果用大乘來講,證初地,初地菩薩證這樣子的。
然后呢,“超出常人,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好,從這個地方啊,又回到那個菩薩自己,注意,從那個:超出常輪諸地之行,這個又回到那個菩薩自己。還有呢,“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或者也可以指所度化的眾生,也做到這個層面。
我認為這兩個可能啊,一個是講他自己,他使得這些眾生都建立在這個無上甚深之道,這個無上,什么叫無上?其實就是剛才講的兩個,一個是得解脫之道,一個是得菩提之道,這個才叫無上。如果徹底來講,那必須得佛菩提,只有得佛菩提的道,才是無上。得阿羅漢的道,那個叫解脫道,徹底來講,那個還不是無上的。那當然這些都是正身了,正確而又真實,沒有偏差,也就是中道,也就是我講的緣起跟空性,這兩個的合一。也就是剛才講的,那個大慈大悲貫穿,然后那個方便一切的這個和合,一切的圓滿、圓融。
然后呢,超出就是超越了,他這種情況呢,超越了平常,常輪,就是平常、一般,超越了一般平常的那種,一個地一個地一個地。。。。。那一種方式的修行,這叫“超出常輪諸地之行”因為平常時候的一地、二地、三地,我講過,這個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一般的時候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哦,佛經說過,第一大劫,就從凡夫,凡夫而且要發菩提心,真實菩提心,從那時候算起到初地,這要一大阿僧祇劫。然后呢,接下來,到第七地,這要第二個一大阿僧祇劫,那這意思就是超越,超越,不用這么久,是這個意思。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普賢菩薩行愿品》,在《華嚴經》里面講了那個狀態。那這個菩薩,或包括他所度化的有情眾生,也是這樣子,他們通通都這樣子。這個時候,他們的程度,在我看來,很可能都是七地、八地了,那個才能夠說,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普賢菩薩的特色是什么呢?大家知不知道?(答:十大愿)十大愿王,這個也算是,你看看《華嚴經》怎么講:乃至虛空有盡,乃至眾生有盡,我愿無盡。簡單講是這樣的哦,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個愿他具體的會更多。
第二十三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好,這個是講菩薩,剛剛那是從他方國土來的菩薩,現在這個是已經在里面的,這個可能是原來就在那里的天人,修行后來成為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大阿羅漢,回小向大,或者本來就已經是菩薩了。
“國中菩薩,乘佛神力,供養諸佛,一時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個地方的意思是什么?這些菩薩,他們呢不是靠著自己的力量啊,不是靠前面講的那個天人的神通,不是。因為菩薩,剛剛才講,菩薩有初地、二地。。。。。。各式各樣的程度不同,不一樣啊,不是完全都一樣,但是他們可以一樣,就是這里講的,依賴佛的神通力,佛的神通力那可是遠遠超過其他人的。
這里你要想一想,這個神通力做什么呢?去這么遠的地方,無量無數億,這個數量比剛剛講的那個數量大很多,剛剛講的是百千億那由他,剛剛前面講的天人的神通力哈,包括那個神足通哦,他們所到的范圍哦,當然最大是沒有限量,最小的也有到這個百千億那由他,那很顯然的不足,比不上這里講的,無數無量億,這個百千億是遠遠不及無數無量億,是這樣的。如果這里比較少,那這個菩薩反而不如天人,那不可能。這個菩薩這一定是超過天人很多很多,而不同的菩薩,實際上可能有的菩薩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都要靠佛的神力,來到這么大數量的佛的國土、佛國來供養諸佛,當然,這表示他所供養的佛的量,就有這么多。
一般來講哦,一個佛國,只有一個佛,注意,那個是叫變化身的角度說的,變化身的角度說佛國只有一個佛,因為這個《成唯識論》有解釋,因為不需要太多的佛,都來度化同樣的這些眾生,其實一個佛就可以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一個佛國,一個佛就夠了。其實那個佛,根據當地佛國的那個有情,當然,凡夫還是絕大多數啊,所以一定有變化身的佛,其實一樣也有他受用身教化菩薩。好,那總之這個量這么大。
時間呢,“一時之頃”,當然這是很短,就平常來講,吃一頓飯的時間,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從我們這個角度看,重點他是乘佛神力,乘佛神力去供養的那種狀態,我們應該看別的經論,《維摩詰經》也好,各式各樣的經也好,那個又是不一樣了,不一樣,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這種大菩薩乘佛神力,到了那些地方去供養佛,那些地方的變化身的佛,一樣也是大小不一,大家知道,那個香集佛國,他們的那個佛,還有他們的那個菩薩,還有那個其他很大的。
時間快到了,我在這里講個小故事,這個我在別的課也講過。這個是目健連尊者的故事,他想要看看佛的這個無見頂相,他想要看看,佛的頂相到底長的什么樣子?照理說,大家身高差不多,大家互相這樣看都看得到,結果他看不到,他就想要飛上去看,結果怎么樣呢?飛飛飛飛飛。。。。。。飛的很遠很遠很遠,飛到別的佛國去了,還看不到,結果他累了,他累了就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那個地方的佛好大啊,那個地方的聲聞弟子好大啊,用的缽好大,結果他就停在了那缽上面,就像這樣子,假設就這樣就停在那缽上面,結果怎么樣?那邊的佛土沒有這種小小的東西,那邊的就像我們坐車上,在那開地圖游一樣,就大吃一驚哦,結果那個佛就跟大家講說:你們不要害怕,不要驚訝,那個人就是很遠很遠那邊的佛,那個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他想要看佛的無見頂相,飛這么遠,結果累了到我們這里來修息一下。
當時,那邊的聲聞弟子看,因為他們的國土沒有那小蟲子啊,他說,怎么跑來一只小蟲子,而且呢,長得跟人一樣。這只是一個小故事哦??梢姺鸬哪欠N真實狀態,那神通力都看不到,即便是變化身的都看不到,可見那佛,不得了。
總之,剛才講,“乘佛神力”,到了那里去了,菩薩跟那邊的佛互動,也很有意思,很有意思,然后這個菩薩當天會回來?;貋碇?,他們通常就跟釋迦牟尼佛報告一下,報告一下我們到了什么地方,這很有意思。其實這個意思呢,他代表佛跟佛之間,我一直強調,佛跟佛之間,其實完全完全一,沒有二,完全無二無別。我們看到的,他方國土那聲聞弟子,看到即便是那么大的佛,對不起,那個還是變化身的佛,那實際上,都還是不一不二,沒有差別。
第二十四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這還是在講菩薩,“在諸佛前”,就是當前,他們到了別的地方的佛,在那些佛的面前怎么樣呢?“在諸佛前,獻其德本啊,諸所求欲,供所資具,若不如意者。。。。。。”現在,當然他們去的那邊,所散布空空,要帶著去供養的這些東西,意思就這樣。那當然就是,如他們的意,要怎么樣就怎么樣,要有多少的莊嚴就有多少的莊嚴,是這樣的。“在諸佛前,獻其德本”。
現在是8點30幾分,可不可以再給我幾分鐘?(答:好)
第二十五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智。。。。。。”這個是指菩薩,在那個地方菩薩的智慧,這個先不講他的前因后果,只要是菩薩,都能夠具備這個智慧,就演說一切智。演說一切智,這個你平常是做不到的。一切智,誰是一切智???有兩種說法,有說是聲聞,他們有得一切智,第二種是只有佛具備的,真正是一切智,是這樣的,這個我們就不詳細說??傊?,那邊的菩薩,他有能力教導,演說就是教導,教導一切是什么樣的狀態,教導什么人去修行才能得一切智?這個演說一定是講道諦跟滅諦,是這樣的。
第二十六愿“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那這講菩薩的身,前面講過天人的身,現在講菩薩的身,菩薩身啊,這個是金剛那羅延身,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身,這個大家叫金剛不壞,金剛不壞的身。
其實平常的菩薩,平常的菩薩到了第七地什么樣的?他就沒有分段生死,沒有分段生死,但是他可以得不思議,不思議的變化的身,他還有不思議的生死,不思議的生死就一般常講的流惑孕生,菩薩為什么還要這樣呢?因為他還不圓滿,他只是第七地,他要第八地才離死,他要繼續修行的話,他要有個身,這個身沒有煩惱,不像我們哦,他沒有業力,他這個身不是由業所推動,他是有自己的修行。
我再講一遍哦,這個叫做哦就是我們說的意生身,《楞伽經》有講,這叫:意生身,就是不思議變異生死,他含有這種不思議變異生死,生死就是還有生有滅,這個意生身有生有滅,他是由他的第六意識修行而產生的,這個身也不是一般的神通的身,但是他有條件。
第七地、第八地當然這個條件是什么呢?證得我空跟法空。再說一遍:證得我空跟法空。那我認為,第二十六愿呢是指這個意思,這些菩薩都能夠得金剛那羅延身,金剛那羅延身應該至少,就是我們剛講的,不思議變異的那種身,乃至我認為可能是第十地,總之這種身是不會破壞的,不會破壞的,不是一般的分段分段的業力的身哦,這個一樣可以進一步再研究。
第二十七愿“國中天人”,有回到天人了,那下一個愿又要講菩薩,你要注意,他講的不一樣,“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舒透,窮為極妙,無能稱量”一樣,這個愿,跟前面的那個愿結構一樣,先描述他們的狀態,沒有辦法去衡量,沒有辦法去計算,或者是辨別他們的種類,他們的名字。
誰沒有辦法去分辨?這是第一要說的,“其諸眾生,乃至蓋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里面的數字,不取正覺”。我的解釋啊,很多很多的眾生啊,就算他們得到天眼,用他們的天眼去分別去辨別這一些的莊嚴,這一些的光麗、彩色,各式各樣的殊勝,他們也沒辦法去辨別,也沒有辦法去辨別他們的名字跟數量,是這個意思哦。
倒過來講,如果能夠辨別,因為這個非常殊勝,如果能夠辨別的話,那法藏比丘、法藏菩薩不取正覺。這個句子比較特別一點的結構。
那這些天人,還有一切萬物,一切萬物,我認為就是周遭的,我們說的依報,依報的莊嚴啦,那都是這樣的,那么非常的殊勝,那么非常微妙,乃至沒有辦法去稱量。稱,就是給他講個名字,給他說出來,給他做區別,量,就是你能夠算他多少,實際上,就是不能,意思就是太多太多太多。。。。。。。太殊勝了!
好,我們今天只能講到第二十七愿,那還剩下的,就看隆藏法師怎么安排,我們現在還有五六個晚上哈,看看他怎么安排。如果萬一沒有時間繼續講,那剩下的大家自己研究哈,也可以,那研究方法,根據我剛剛講的那種方式。
好,大家辛苦!我最后講一句話:大家要再接再厲,我們佛七第四天圓滿了,還有第五第六天,很快的就圓滿,剩下時間不多,大家要繼續的精進用功,這樣才不虛此行!好,我們這樣的都圓滿!
阿彌陀佛!
(妙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