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通論閱讀報告
釋明辰
《華嚴經》中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即得現前。”唯識屬于佛教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最終目的還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由聞思修、戒定慧的修習而產生無漏的智慧,從而從生死中得以解脫,“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學屬于佛陀的第三時說教,是有別于悲小愿狹的聲聞乘的悲愿廣大的菩薩行,也除遣了偏離中觀的中道而執取空的誤途,唯識認為假說自性是空,而離言自性是有,是講非有非空的甚深法義的了義圓融之教。它從凡夫的認識產生過程及原因入手,依據緣起觀建立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兩種緣起歸根到底皆可由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而起現行而建立,這樣也就破除了我的實有性。阿賴耶識種子產生現行,為依他起相,但凡夫因不能解了諸法實相而產生遍計所執相,若親證現觀諸法惟是名言假立而無有實相,如實了知依他起相上無有實我實法可得,即是圣者所見到的圓成實相。由了知所見非實,聞思修可次第悟入唯識性,此時能知道此唯識義是方便道,既已遣除外境,此唯識義亦當遣除從而轉識成智,以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修菩薩萬行,入菩薩十地直至最后?;垭p足而成佛。
唯識觀點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屬于佛法修行中的境行果的境。眾生之所以產生我執、法執,就是因為對所認識的境不能正確理解,認為其為實有、恒常、主宰,所以才會產生執著,產生煩惱,才會在三界中輪回不息。如果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話,即達到了圣者的境地,即可以脫離生死,趣向涅槃。而要想了解諸法實相,首先就需要了解當下的認識產生的過程。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阿賴耶識內執根身,外變器界,由于阿賴耶識這一種識的現象產生,使我們生活在了這樣一個包羅萬象的世間,有了似我似法的呈現,它是我們凡夫產生一切認識的基礎。由于無始時來的熏習,阿賴耶識中儲存了無數的善不善種子,然后隨著眾生的業力而依緣現行,由此產生種種色受想行識五蘊乃至十二處、十八界等世出世間的現象,眾生無明是由對它升起的現象而堅著不舍,覺悟也是由它寄存的清凈法對煩惱障、所知障的對治而得以呈現。所以,修習佛法,我們了解阿賴耶識的種種行相是很重要的。
阿賴耶識作為眾生迷悟、流轉的所依,很容易給人造成它是輪回主體的印象,認為是阿賴耶識在輪回,在造作。但是阿賴耶識只不過是一種認識現象而已,在《百法名門論》中它屬于心王,前五識為境界依,第六識意識為分別依,第七識末那識為染凈依,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根本依,前五識只能根境結合,然后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從而對事物產生認識,比如我們的成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等,說明沒有第六意識的作意分別,我們就無法認識到境界,或者說對我們的認識生起來說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明顯,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識,意識讓我們感覺到了喜怒哀樂,感受到過去、現在、未來,有苦、有愉悅、有美味、有惡嗅等,以及包括常見的“我思故我在”等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之間爭論,都是在圍繞第六意識而討論,所以前六識是凡夫的認識范圍。但通過佛陀的講法,我們了解到,在六識之外,還有甚深微細的第七、第八識存在。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即是對自己的認識產生過程和結構不能正確了知,所以才會產生煩惱,產生我法二執,執為我法恒常、主宰、獨立。從堅著不舍上惑、業、苦上輪回不息。
第七識為末那識,即思量的意思,末那為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其性質為“有覆無記”。又此識為我執的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凈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第八阿賴耶識,《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是指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執藏,亦稱我愛執藏。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
由于無始時來的熏習,使阿賴耶識中藏有諸法種子,種子有依緣而生現行,所以賴耶緣起與空性有相通之處?!吨姓摗分姓f:“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為一切法是空的,沒有實有的自性。所以一切法才可以緣起的顯現,才可以緣起的存在,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而有實有的自性,那么所有的事物,都會是僵死的不變的,那么這一切法就不可能緣起的存在。但阿賴耶識與空性二者不能等同,因為空性屬于無為法,凡夫與圣者的區別雖然也在于對空性是否能夠親證現觀,但在成佛的過程中,空性是不變的。而阿賴耶識屬于有為法,在三性中屬于無覆無記,認識到阿賴耶識生起諸法的實相也是圣者才能夠的,但在成佛過程中,阿賴耶識原來藏存的有漏種子被其中寄存的清凈無漏種子所對治,最后是要轉變成無垢識、大圓鏡智的,所以這里的阿賴耶識與空性又有區別。
阿賴耶識甚深微細凡夫難覺難了。“夢里明明有六趣,醒時空空無大千。”凡夫的境界就像在夢中一樣,夢中的人、事、物本來沒有,但是在夢中我們都會覺得是實在,由此而產生恐懼、悲痛、開心等等的心理活動,但是當我們醒過來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甚至覺得自己在夢中的執著荒唐可笑。同樣,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凡夫現在就一直生活在生死大夢中,輪回不息,暫無出離。我們凡夫之所以被煩惱所牽制,在三界火宅里受無量苦,就是因為我們被無始以來阿賴耶識內熏習的雜染法的種子所束縛,就像在夢中智慧羸劣,睡夢力令心識遮蔽,不能覺了夢中景象體虛如幻。凡夫被無明所遮蔽,從而不能證得涅槃寂靜的快樂。
比如一位魔術師以種種物變現出牛馬,有一類人直接認為那是真正的牛馬,因為有牛馬的相顯現;第二類人思維上明白這是魔術,但其中原理不能真正了知,所以只其應該是非真牛馬;第三類人,由于對幻術完全通達,知道魔術師的變現整個過程,這樣的人就不會被顯現的似相所迷惑,真正明白似有而非實。對于阿賴耶識,我們眾生也一樣,對于未聽聞佛法的凡夫,對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出的似我似法,不能了知,認為其實有非虛,所以會產生堅固的執著,煩惱隨之而生;對于聽聞佛法的眾生,由佛陀的宣說而了知阿賴耶識的功能,從而在理性上能夠判斷無實我實法,但由于還沒有達到現觀諸法實相,所以不能夠真正遣除內心的執著,還會有煩惱現行,但若依佛所說,勤修戒定慧,終會通達諸法實相;而第三類人則是能夠親證現觀阿賴耶識的圣者,能不為我、法所牽,究竟自在。
對于事物的實相,我們凡夫也可以了知,因為我們講因緣生法,無論是過去的法,還是現在、未來的法,它在我們認識之中呈現,就是一種因緣所生法,這在唯識中看來,叫做依他起性,凡夫執依他起上有實我實法可得,即是遍計所執性,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那只是似我似法顯現,而無實我實法可得,只不過是阿賴耶識在不同因緣條件下產生的似相,依眾生的業力而轉。當有情把依他起性上實我實法的認識遣除,就證到了圓成實性,就不再是無明的凡夫了。而要證得圓成實性,需要依聞思修、戒定慧的輾轉增上,需要六度萬行的菩薩行,積集福德資糧才可以,這在經論中也有詳細闡述。
學習唯識的理趣,是指導我們修行,首先通過聞思而趨入,由經論而逐步修習世出世間法,最終了解諸法實相,親證現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證得空性,以此來擺脫煩惱障、所知障的束縛,轉識成智,轉凡成圣,得佛的三身而達到終極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