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大鐘
桐柏山法冠峰,像一尊開懷大笑的彌勒佛坐像。河南佛教學院,就坐在“彌勒佛”慈祥的懷抱之中。
學院鐘樓上有一口大鐘,體高 3.68米,口徑2.20米,重達9噸。鐘面鑄有:“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及《心經》經文等文字。鐘鈕掛在鐘樓頂梁上,鐘口離地面很近,鐘體幾乎占了鐘樓間的一半,可以說是桐柏縣最大的鐘了;在整個河南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

鐘是佛教的重要法器?!栋僬汕逡?middot;法器》上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按規定,寺院晨昏敲鐘,要連擊108下。其緣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撞鐘要應12月、24節、72候,其數之合為108,即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這在農耕社會里,有經佛法而通天地、以求豐衣足食的意蘊。另一種是說,天在啟明之際,地在全暗之時,即陰陽交替的時候,是天地和眾生昏聵的時候,于是朝四時有亂夢,暮五時會昏沉,人則有108種煩惱;所以,晨敲暮擊,鳴108響,以警覺修行人,積極精進,慎勿放逸,以盡除人間煩惱。
另外,佛家師父在鳴鐘之前,要觀想一切眾生,要在觀想中與眾生一起禮佛,并且默誦:“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然后,懷著救眾生出苦難的悲愿,堅定而柔軟地唱誦扣鐘偈,隨即一次次撞鐘鳴響,而有一聲聲鐘鳴響徹天地,警示眾生。到了晚上,撞鐘師父要唱誦祈禱文,祈禱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早成正覺。晚上的鐘聲偈是:
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世界,安定和平;下濟眾生,同入一乘。
三界四生,各免輪回;九幽十類,悉離苦海。
五風十雨,免遭飢年;南陌東郊,俱瞻堯日。
干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凈土。
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孤商,早還鄉井。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
三門清凈,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
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先亡,同登彼岸。
自佛教學院建成以后,蒼蒼桐柏山,日日鐘聲清。大山雖無語,鐘聲以為音。鐘聲之深沉渾厚,襯托出山體之莊嚴穩重;山谷之沉寂幽靜,更顯出鐘聲之渾厚綿長,這一動一靜,暗合道妙。山中藏鐘,鐘藏山中,這無形中使山、鐘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更契入了佛法之無分別智。
其實,在佛門說“山鐘融為一體”,已是多此一舉。因為就世間法來說:鐘之材,取于山,山為體,鐘為用;聲之響,鐘之出,鐘為體,聲為用;所以山、鐘、聲以及山之靜、鐘之響、聲之意,本是三位一體的。就佛之究竟法來說,則是:山本無山,只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幻相;鐘本無鐘,亦是四大之幻相;都是緣聚則在、緣去則散之物品與空相。引申開來,則可知道,無法不是佛法,無處不是道場。即青青山色無非如來妙色身,悠悠鐘聲即是我佛廣長舌。

記得數年前,師父告誡我:鐘即是佛。所以每當扣鐘之前,我都要虔誠禮拜,不敢輕慢。在無盡的歲月中,在漫漫的長夜里,鐘聲長鳴,即是法音宣流;鐘聲長鳴,即在廣度眾生。由此看來,說大鐘是佛教學院之寶,乃當之無愧,以至說它是桐柏山之寶,亦無可厚非。要讓我說,它正是眾生之寶??!